中科健兰李翀:以科学思维,领军转化医学

北京燕山南麓,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怀柔科学城中,李翀创建的中科健兰集团(以下简称“中科健兰”)在这里诞生和发展。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怀柔科学城科技创新专项”的支持下,中科健兰依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医学组织样本数据库,深入开展基础医学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李翀的带领下,中科健兰通过一系列的医学研究与应用实践,秉承让科学问题“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医学转化理念,构建从科研理论到成果创新的高效传导迭代循环新模式,为中国转化医学践行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之路。

4年来,无数次深夜复盘和推演,也让李翀从一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抗体工程高级专家成长为集科研、临床、管理、运营于一身的大型科学集团董事长,成为跨领域的中国转化医学领军者。

▲《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李翀


科研导师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用科学的方法引领科技成果转化,是李翀有别于企业经营者、科技工作者和行政管理者的独特思维。在李翀看来,科学研究、产业落地、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着现实脱节,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才能弥合差距、实现共赢。

在医学领域,李翀发现临床专家和科学家的思维完全不一样。“科学家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一个问题出现了,要提出科学假说、探究发生机理、剖析致病机制,不断进行发问和求证,这是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临床专家刚好相反,“在与临床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临床专家喜欢复杂问题简单化。他们更看重结果是否有用,是否能治病,对患者来说有多大的好处,这是他们更看重的地方。”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差距,李翀和他的团队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一分子,通过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指导临床机构进行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开启了多个研究计划,让科学问题从临床研究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解决重大临床问题,解释重要生理意义。这对科学家和临床专家来说,是思维上的相互促进和互为补充。

“临床一线发现问题,基础研究解析问题,临床应用解决问题。”在李翀看来,所有的问题必须最终回到临床实践中去,与临床机构的密切合作、对临床实践的理解、深入详尽的调研,正是实现转化医学不可或缺的土壤。

近年来,李翀团队带领多家医学中心先后以“膀胱癌综合诊疗理论和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推广”获得了201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癌变重编程和NK细胞功能低下促进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获得了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尿液无创筛查技术体系构建及转化应用研究”获得了2020年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附属医院在内的150家三甲医院和3000家基层诊所纷纷汇聚而来,成为医学成果转化的临床实践基地,李翀及其团队成员也成为多家临床医学中心的科研导师。

“医学转化效率离不开临床科研水平,而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已经成为阻碍医学转化的主要因素。中国科学院自然指数连续多年蝉联第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也在多个学科领域处于领先,这证明我们国家已经有充足的科研力量、科研人才和科研资源,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物尽其用、推陈出新,创造条件提高临床科研水平,促进医学转化效率。”

依托现有的优势平台、高素质研发团队、紧密的国际科研合作、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李翀团队致力于结合临床自身特点,制订系统性建设方案。

从重点团队、重点学组,到重点学科,开展需求调研、评估临床资源、制订发展规划,设立科研导师工作站、共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是李翀团队与临床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系统化模式。

他说:“我们利用这套模式指引临床学术的发展,指导临床进行系统性的科研与转化,从课题设计、实验实施、论文写作、专利申请到论著出版、基金申报、人才培养、产品转化,全方位提升临床的基础医学与转化医学研究能力。”

▲李翀在实验室


实事求是

科学本质是否定和自我否定

“创新是科学,探索是科学。”在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上,李翀有自己的想法。他说:“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否定,否定前人,否定自己。”

“我们做科研,发表论文都是最基本的,难能可贵的是敢于否定和自我否定,这需要很大勇气。”李翀把这一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凤凰涅槃和雄鹰换羽。“凤凰浴火而涅槃,雄鹰换羽而新生”,当这一切完成,它们将迎来重生,斩获属于自己的天际。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就像我们做科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建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对科学进步没有用处。”多年的科研经历,李翀培养出了理性、客观的科学态度,敦促自己时刻保持质疑精神,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除了质疑精神,李翀提到“试错精神”同样很重要。“否定过去也是一种未知,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可能会失败、会碰壁,甚至空手而归,不是所有人都能平静接受失败,这代价也许会很沉重,但绝不是一无所获。”胜败乃兵家常事,尤其是在科研中,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翀和他的团队经历过无数次试错的过程,在他们看来,失败可以是一种挫折,但也意味着一旦成功,将会取得革命性和首创性的成就。“有的东西写成论文很容易,可是经过检验,很有可能发现行不通。行不通就换一条路,这也是一种结论。放下羁绊,从零开始,这是我们时刻保持的良好心态。”

“做科研的人其实很单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弯弯绕绕,所以也都是很可爱的人。”在李翀的团队中,有兢兢业业的科学家、研究员,也有身经百战的高级工程师。年轻人才和资深专家的碰撞,让李翀的团队同时具有青春和稳重两种色彩。他说:“我们是一个团队,所有的成就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奋斗,我很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我也有信心带领大家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李翀常常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一起交流,在多次探讨中,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都提到过当下科研工作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存在的问题。在哲学中,理论脱离实践是大忌,在科学中也是一样。如果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脱节,那就等同于闭门造车。

“我们现在所走的路,是不断地探索,更是不断地打破藩篱。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在前方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我们不能停下,一定要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在这条路上,李翀带着团队无所畏惧、奋勇向前,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医学转化创新之路。

为科研院所搭建平台,为优秀人才创造机遇,为社会提供产品,为国家产业转型,围绕肿瘤与免疫基础医学研究、抗体药物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医学成果应用与实践三大研究方向,李翀带领团队逐渐形成一套转化医学理念和模式。

▲李翀(左)参加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转化平台

“1i3P”和蓬勃新生的中科健兰

几年前,李翀去海外考察的时候,发现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周围,都伴有许多新型研发机构。临床一有需求,实验室迅速投入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又很快在临床进行验证。研究验证,再研究再验证,最后推广到大型生产企业进行产业化。然而令他忧心的是,相比国外,“国内的科研与临床长期严重脱节,使得许多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将时间拨回十几年前。2006年,李翀从北京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

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资助下,李翀团队发现了一系列全新的膀胱癌标志物,制备了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具有极强的抑瘤作用,是非常理想的膀胱癌抗体候选药物,被国际同行评价为“膀胱癌40年来之革命性突破”。成果先后在《欧洲泌尿外科学》(European Urology)、《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同时,团队研究还获得了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这一成果一经问世,就赢得了包括美国沪亚生物国际有限公司和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科技部等国际著名企业的青睐,对方多次派人前来谈判,并开出高达3300万美元的优厚条件。

颇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款国家投入巨资、历经十余年研发出来的具有源头创新的一类新药,竟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前来对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的医药企业在技术储备和研究思路等方面难以达到要求,也不愿承担新药开发和临床试验的经济风险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关注的并不是项目推进实施,而是资本市场上的增值,这对成果转化是非常不利的。

回忆至此,李翀感慨道:“这么多年,我看到很多科学家在成果转化的时候都有类似遭遇。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原创性发现、高水平发明,但是只要在资本谈判、产业落地或临床应用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无法得到有效衔接,那他们发表的论文、授权的专利,最后就只能躺在柜子里,珠玉蒙尘。”所以,在若干年后,虽然作为科学家的李翀已经有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是他并不想止步于此,而是要为中国的医学转化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在此之前,国外已有数十家顶级医疗转化中心,他们成功的经验给了李翀很大启发。“国外的创新与转化模式非常高效,‘临床—科研—教育’环环相扣,临床病例为科研指明方向,科研成果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教育将二者联系起来,形成科研工作持续性的动力。”通过分析国外医疗转化中心的成功路径,李翀及其团队也开始思考一种适合中国当下的、具有长足发展能力的转化模式。

“一个科研成果最终成为产品,转化平台至关重要。我们国家现在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有数量可观的科研成果;也有很多企业有着优越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但为什么国内转化效率就是比国外低呢?说到底还是没能将这两者充分协调起来。”

李翀认为,转化医学应该有通畅的实现路径,“我将其称为‘1i3P’。i即idea,3P即PPT、Paper和Product,分别对应的是想法、展示、论文和产品。”通过这样的路径,将最初的想法一步步显化,最终实现产品开发和产业落地。这是李翀独创的一套模式和理念。

“我们想给科学家们一个平台,让他们的成果能够成功落地推广,最后造福万家。”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怀柔科学城科技创新专项”的支持对于李翀来说是一个践行科学成果创新转化的机遇。“中科健兰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怀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三方资源整合、共同孵化的结果。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真正走上了医学转化之路。”

▲中科健兰加速器开工典礼


产业落地

联手地方,助推转型升级

2019年5月26日,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正式成立,首批科技服务机构签约入驻。这个旨在搭建人才与创业之间桥梁纽带、打通技术到产品“最后一公里”的全新项目,吸引了不少地方政府前来考察洽谈。而此时,不远处的高楼中,坐在中科健兰办公室的李翀也正在思考如何将研发出来的产品进行产业落地。

“通过与地方政府考察团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迫切想转型升级的愿望,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是科研的国家队,助推这项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一个宏大的产业落地设想在李翀和他的团队成员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中诞生了。李翀的眼光没有局限在某一个省市,也没有局限在某一个项目中,他的目标是布局全国,由点及线再到面,最终实现整体突破。

在全国不同区域建立企业化运营的转化医学中心,进行协同发展,是李翀的规划之一。“京津冀首都经济圈、淮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这是我国最主要的5个经济区域,它们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有能够支持产业落地的条件。”

除此以外,李翀还规划了转化医学中心应具备的4项主要功能,即生产、检验、医疗和孵化。“工厂进行抗体药物、诊断试剂盒、医疗器械的生产,医学检验中心实施临床样本检验;医院和诊所进行医疗服务;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项目孵化,孵化我们自己的项目,也孵化合作机构的项目,带动各方协同发展。”

2019年11月5日,中科健兰与浙江省绍兴市合作共建中科健兰产业园“长三角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的签约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绍兴科创大走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健兰产业园用于建设创新药物转化生产基地、重大疾病组织样本数据库、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基地、医学检验中心,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创新成果转化的承载区,并以美国圣地亚哥的生物产业集群为最终指向,立足长三角打造世界一流的,集基础性、综合性、交叉性、国际性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

2020年7月,“中科健兰加速器”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江苏徐州经济开发区。加速器聚焦呼吸道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快速诊断,目前已成为重大疾病快速诊断的引领者。2020年9月,中科健兰淮北双创项目“中科健兰智慧谷”正式签约落户中国合肥科学城淮北分中心,目的是打造体外诊断试剂创新产业基地和国际医学科学创新研究平台,实现国内科研成果与国际前沿技术在淮北的项目孵化和产业实施。

李翀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分为项目落地、平台落地、园区落地3种模式,“我们代表总部与地方政府谈判、签约,成立项目公司,所有在合约中规定的权利相应地转移到新公司中。”李翀的这些设想也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医学转化实践的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势迅速燃烧。

拥有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医学项目资源中心、医学成果评价中心,中科健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医学转化平台;发展智慧谷、加速器、产业园项目,中科健兰拥有多个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高端健康体验中心、免疫进化治疗中心、医疗与互联网社区,中科健兰又可以被称为是先端医学研究院。

集产、学、研、用为一体,依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重大疾病组织样本数据库的中科健兰,正在向成为更加成熟的新型转化医学研究机构进发。增加创收带动就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中科健兰已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优质合作伙伴。

▲中科健兰生物科技“双创”项目签约仪式


资本博弈

驯化资本,筑守科学底线

就在接受采访的当天下午,李翀还要接待成渝地区项目的第四轮谈判。谈判,在李翀近年工作中出现频率很高,几乎每一次项目的落地都经历了艰苦的讨论和博弈。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会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医疗水平、技术能力提出不同的落地要求。为了合理利用双方资源,我们会与他们协商。比如,我们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前沿的创新技术、优质的科技人才去落地,他们则应以相应的配套资金和优惠政策作为扶持,双方共同投入,成功率才会高。”正是在与各方博弈的过程中,李翀将自己和团队锻炼成了谈判高手,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守住科学的底线。

当然,并非每一次对决都能完美收场,在屡战屡胜的局面到来前,李翀和他的团队经历了创业版本从1.0到2.0再到3.0的不断打破和升级改造。

“1.0版本逻辑简单,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我们投项目和落人才。但是在这个逻辑里,由于前期谈判存在许多不明朗的条目,后续资金迟迟无法兑现,我们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进展缓慢甚至中断。2.0版本是地方政府给予装修和设备仪器采购补贴,让部分资金前置。但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后续的人员费用不到位、融资周期漫长等,这会导致我们错失许多风口。”

有了1.0和2.0版本的经验教训,李翀及其团队开始推行3.0的融资模式——邀请国有资产介入,同时接受社会投资为主、国有投资为辅的形式,尽量缩短前期的时间,规避不良风险,保证资金迅速到位,提高项目转化的成功率。

项目落地总是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建厂、盖楼、置办仪器、引进人才、运营管理,无一不需要开支,因此,投资机构也是李翀的引资对象。

“经常有大型投资机构找到我们,但他们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流程,而我们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更适合相对灵活的投资。”在与投资机构的谈判中,李翀也往往更加慎重。“投资机构手握大量资金,有强烈的盈利欲望,希望在合作中占据主导权。但是像医学领域这样如此高度专业的项目一旦被资本方牵着鼻子走,就很容易走上歪路。”

一个优质项目被投资机构哄抬转手,却始终无法落地的情况,李翀已经见多不怪。面对复杂的局面,他常常会在安静的深夜和同事们一起复盘。“做科研的时候,会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调整优化方案,这套科学缜密的流程在创业工作中也完全适用。比如第二天要谈判,那我们会在前一天晚上模拟谈判过程,预想各类情况,推导应对策略,集思广益,然后选择最佳的方案。”

面对市面上很多科技公司走资本化道路的现象,李翀深以为戒。他不愿意被资本牵着走,更不愿意与之融为一体,丧失独立自主。在医学转化之路上探索多年,李翀熟悉产业模式、工程技术、政策法规、资本运作、临床需求等相关内容。

面对复杂变化的关系,他坚信,只要以科学的思维去分析,很快就能理解,毕竟再难,也难不过科研。令他欣慰的是,很多时候,李翀接触的政府与企业,也愿意相信他们这些心怀抱负的科学家。


兼容并蓄

打造转化医学生态链

科研人员走医学转化之路并非易事,李翀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太多难题。但是李翀说,“披荆斩棘才能走出崭新路途”。面对难题,他相信只有亲力亲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才能知道这里面“水深水浅”。

审批报备,要与药监局打交道;成药核价,要与发改委打交道;招投标,要与医院打交道;募集资金,要与投资机构打交道;厂房设计,要与装修公司打交道;费用报销,要与审计公司打交道……正是以做科学研究的较真劲儿,耐心钻研每一个难点,在一次次实战中,李翀团队才得以兼容并蓄,练就了多元化思维。

全国各地的转化医学中心正在陆续建立起来,人才建设亟待跟进,但是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仅相当于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数的四分之一,从事生物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中科健兰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抗体平台推出了我国首个抗体工程师职业技能培训系统,填补了我国在抗体培训方面的空白。通过对抗体人才的专业培训,弥补我国医学临床、生物技术、农业、食品等行业的抗体人才缺口,满足更多行业对抗体技术的需求。

“总的来说,整个基础生态链已经建立起来了。”在这个生态链里,医疗机构、政府、企业、投资机构通过中科健兰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令李翀高兴的是,这样的合作模式是他和团队在实践中亲自摸索出来的,对壮大我国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

在医学实践创新成果中,李翀带领科学家团队在肿瘤领域攻关克难。历经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了膀胱癌特异性标志物,开发了膀胱癌早期筛查和预后监测诊断系统。

众所周知,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高复发率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李翀团队用自主研发的膀胱癌诊断试剂和抗体药物,牵头多家膀胱肿瘤诊治中心、独立医学检验中心,发起为期十年的“膀胱癌精准医疗计划”,打造一个既能早期筛查,又能预后监测,还能靶向治疗的“三位一体”膀胱癌诊疗体系,为膀胱癌患者及高危人群带来了福音。

除了膀胱癌之外,前列腺癌近年来出现爆发式增长,与膀胱癌一起,已经成为泌尿系统的两大杀手。李翀创造性地称之为“男性新两癌”,以区别女性的乳腺癌和宫颈癌。

秉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李翀联合清华大学、西湖大学发起了“男性新两癌研究计划”,为膀胱癌和前列腺癌早期精准筛查提供简单、便捷、经济、高效的无创检测。同时,李翀团队创立了首个男性新两癌互联网医疗社区,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优势,为新两癌患者提供早期筛查、术后监测、健康咨询、疾病管理、康复指导等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

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李翀带领团队做了一项又一项造福人类健康的新型举措。从2019年开始,“新两癌筛查公益活动”分别在北京、浙江、云南等多地开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在国家“健康中国”政策的引领下,李翀及其团队不仅在防治新两癌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肿瘤与免疫基础医学研究和抗体药物转化医学研究方面也颇有成绩。

“我们发现和鉴定了数个天然免疫识别受体,揭示免疫细胞颗粒酶抗肿瘤的作用及结构基础,阐明其抗肿瘤免疫识别应答作用机制。同时,还发现了癌细胞关键突变调控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机制,揭示膀胱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干细胞起源的遗传学基础。之后,我们又发现了膀胱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等数个肿瘤干细胞新亚群,具有超强的致瘤能力和自我更新潜能。多种肿瘤干细胞新的干性维持信号通路的发现,深度揭示了肿瘤干细胞生理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

李翀团队的这些新发现,刊登在《癌症研究》《临床癌症研究》《实验医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国际期刊上。

除此以外,李翀团队还发现多个非编码RNA在膀胱癌、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功能,是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理想标志物。他们还发现了新辅助化疗抵抗的一组规律性变异,涵盖转录因子结合区域、基因编码区域,这些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准则。

这些成果发表在了《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细胞·免疫》(Immunit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等期刊上。

在抗体药物的转化医学研究方面,李翀团队更是佳绩迭出。

在膀胱癌研究中,他们发现了全新膀胱癌标志物AG31,开发的抗体药物BCMab1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在前列腺癌研究中,团队发现了全新的前列腺癌标志物IT32,其抗体药物PC322具有极强的抑瘤作用。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了全新的肝癌标志物IL6R1,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抗体HC6R1适用于肝癌靶向治疗,同时还发现一个新型肺癌标志物,命名为N3G4,其单克隆抗体LC128能够显著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可作为治疗肺癌的新型抗体药物。

李翀团队的以上成果获得了数十项中美发明专利授权,属于国际重大原始创新。

“在脑胶质瘤领域,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脑胶质瘤标志物,命名为GA7。我们制备了高特异性抗体CT47,CT47抗体能够阻断CD47信号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是非常理想的脑胶质瘤免疫治疗药物。”

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多个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成功研制,彰显出李翀团队一往无前的科学精神,如今,在李翀团队的带领下,中科健兰作为创新转化医学平台正以勃发之势奋勇前行。

▲团队成员会议合影


凝心聚力

强强联合,共迎转化联盟

医学转化事业只靠少部分人就能成功是异想天开,只有凝聚众力,步子才能越迈越大。李翀和他的团队并不想独守一方天地,他们要做的是兼济天下——集多方之共力,让医学转化事业的道路越走越宽。

2020年11月8日,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与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经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5G产业峰会暨中国制造业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在这一论坛上,中科健兰联合智囊机构、国域发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智能科技产业加速器等产业生态链相关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科国际医学科学转化联盟”。联盟以“自由创新、合作共赢”为宗旨,项目为载体,转化为纽带,形成富有号召力、影响力、可持续运行的机制,实现科学引领健康,创新成就未来。

李翀对联盟的目标有着清晰的规划:“通过联盟,我们将完成‘三聚’。一是聚人才,各联盟成员将共同打造‘创新生态’,聚焦各产业领域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为创新生态形成良性循环,为人才发展及能力施展提供新动能。二是聚能量,各联盟成员将通过联合创新中心的品牌形象及影响力的建立,带来生态效应,不断聚集新的能量。三是聚产业,各联盟成员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联合地方政府或领军企业,共同建立产业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

充分开放、充分共享、充分包容,是李翀另一个重要的转化医学理念。

“中科健兰作为一个转化医学平台,就像一个巨型超市,货架上的项目琳琅满目。有的项目是自主研发的,有的是其他科学家的,有的则来自海外,包括美国西北生物制药公司、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科技部、澳大利亚伯内特医学研究院、巴拿马科研与高技术服务研究所等,他们会把自己的优质项目放到我们的平台上。”

这些一流的海外医学机构对中科健兰的信赖,让李翀意识到,自己的全国布局可以再进一步扩展到全球。于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巴拿马,中科健兰的分支机构次第绽放,海外创新项目引进和孵化工作蓬勃发展。

2020年7月30日,由中科健兰和澳大利亚伯内特医学研究院共同发起的中科健兰国际医学研究院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成立。中科健兰正通过以研究院为枢纽的医学科学转化交流合作平台,将国内创新生态核心系统延伸到海外,吸引国际成果、国际人才和国际资金,实现与地区生物高端产业快速聚集,带动区域生物企业核心科技提升,孵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高新企业。

同时,通过海外构建从科研到产业的最短路径,引进高质量转化成果,形成以医学转化成果为原点、院企合作为延伸的海内外联合转化新模式,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医学合作中的影响力,促进国际医学领域创新成果在中国转化落地,实现以中国力量推动全球医学发展的使命。

迄今为止,李翀带领的科学家团队已经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上百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获得了8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美国发明专利,主要内容涵盖肿瘤、炎症、心血管疾病、传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重大疾病的新靶标抗体及其应用、基于新靶标抗体的体外诊断试剂,以及配套的高端医疗器械等。

此外,他陆续出版中英文专业论著50余部,其中《膀胱癌分子免疫病理》《非编码RNA与肿瘤》《抗体工厂》《肿瘤相关基因概要》《细胞信号通路》《新冠病毒防控新科技》《膀胱癌免疫病理图谱》《医学科学与转化平台》等一系列兼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专著,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和一致好评。

李翀说:“我们的项目集群,涉及体外诊断试剂、创新抗体药物、肿瘤治疗疫苗、诊断试剂原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培训、医美抗衰产品、医学高峰论坛、前沿科研服务、健康公益基金等。我们正在落地转化的代表性项目包括癌症新靶标早期预警系统、男性新两癌早期精准筛查和监测技术、膀胱癌三位一体诊疗方案、新冠肺炎创新诊疗方案、重大疾病体外诊断试剂、创新抗体药物、肿瘤疫苗、诊断试剂核心原料、高端医疗器械、STL干细胞唤醒液等。这些项目正在我们的产业基地孵化。”

癌症新靶标早期预警系统,包括肺癌、膀胱癌、肝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脑胶质瘤等各类实体瘤的新靶点、新技术和新方法学。

膀胱癌三位一体诊疗方案,是一套以新靶标抗体为核心的体外诊断系统与靶向治疗药物,涵盖了早期筛查、预后监测和靶向治疗的“三位一体”膀胱癌诊疗体系。

在新冠肺炎创新诊疗方案中,李翀团队成功研发了全技术路线新冠体外诊断方案,确定伊马替尼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新方案,并合作开发了口服新冠疫苗,这也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在常温下保存的口服疫苗。

针对后疫情时代,李翀团队开发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系统,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和鉴别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毒。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年前,中科健兰呱呱坠地;4年后,中科健兰披荆斩棘、茁壮成长。

李翀带领中科健兰科学家团队航行在前方,用极具创造力的模式和创新理念搏风击浪。眼有星辰大海,心有似锦繁花。走过初创的探索阶段,中科健兰立志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转化医学的领军航母,为医学转化事业开疆拓土,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translational/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