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白细胞偏低怎么办?升白针全攻略:长效与短效,你选对了吗?

伴随肿瘤治疗方式的不断更新,肿瘤治疗已逐渐演变成包含手术、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方案,但化疗仍是肿瘤治疗的基础,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化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案之一。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是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因此,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保证足剂量化疗或剂量密集化疗的根本。

“升白针”,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提升白细胞的针剂,主要有效成分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选择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同时还可增加粒系终末分化细胞功能。

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帮助患者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减少因白细胞减少而继发感染的风险等。

升白针分为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常用的长效升白针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短效升白针有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长/短效升白针

长效升白针即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促进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疾病。

短效升白针即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的区别


长效与短效升白针到底怎么用?

对于接受高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无论治疗目的是治愈、延长生存时间或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均建议预防性使用升白针,但对于低风险的患者,不建议常规预防性使用升白针。

而且,研究表明,在预防性治疗上,长效升白针较短效升白针更具优势!而且短效升白针存在延迟用药和提前停药的情况,患者依从性差,因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指出,在非特殊情况下,建议预防用药时使用更为便捷的长效升白针,每周期化疗仅需使用1次。

但是,对于接受预防性使用短效升白针的患者出现FN后,应继续使用短效升白针治疗;由于长效升白针的作用时间较长,对于接受预防性长效升白针用药的患者一般不建议额外给予短效升白针治疗。

但对于以下几种情况,仍需继续给予短效升白针治疗,如(1)脓毒症;(2)年龄>65岁;(3) ANC<1.0×10^9/L;(4)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预计>10 d;(5)感染性肺炎或临床上有记载的其他感染;(6)侵袭性真菌感染;(7)住院期间发热;(8)既往发生过FN。

当然,两者用法用量也不同。

用于预防性治疗时:短效升白针一般于化疗后次日或最长至化疗后3~4 d内开始使用,5μg/kg,皮下或静脉注射,1次/d,持续用药,直至ANC从最低点恢复至ANC回升至2.0×10^9/L以上;长效升白针于每周期化疗结束24h后使用1次,且至少需要距离下次化疗12 d,皮下注射,固定剂量为6 mg。

用于治疗性使用时:短效升白针5μg/kg,皮下注射,1次/d,持续用药,直至ANC从最低点恢复至ANC回升至2.0×10^9/L以上。


不良反应

药物具有与生俱来的使用风险,升白针也不例外,其临床应用已有20余年,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并不少见,尽管绝大多数症状均较轻,但偶尔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因素较多。

升白针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骨痛,发生率为10%~30%,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预防及治疗成人G-CSF相关性骨痛的一线药物,此外也可以选择抗组胺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其他包含肌肉酸痛、恶心、狂躁、呕吐、呼吸困难、皮疹及局部硬结等,部分出现白细胞计数(WBC)上升,常见于预防性用药。较严重的情况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出血和咯血。

不过,升白针治疗后发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风险增加这一观点尚存争议。


其他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配合,注意均衡营养,做好忌口,主要是忌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以保证消化吸收正常,提高免疫力。

使用升白针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发热、疼痛等,不能吃任何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加重或掩盖不良反应。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保持情绪稳定,少压力少思虑,避免熬夜,一周内避免服用头孢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


参考资料:

单瑞睿.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16):165-168.

秦叔逵,马军.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07):638-648.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cancer/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