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之王”—恶性黑色素瘤到底有多可怕?哪些痣可能会癌变?这4点一定要掌握!

今日微博热点“男歌手因黑色素瘤过世”迅速刷屏,人心惶惶,公众在唏嘘惋惜的同时不免开始焦虑起自己身体上的痣!

那么,黑色素瘤到底是什么?黑色素瘤和痣又有什么区别?痣会不会发展为黑色素瘤?


“癌中之王”—黑色素瘤!

对于黑色素瘤,很多人可能只是听说过名字。

黑色素瘤是指一类来源于表皮、黏膜等组织中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罕见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正常皮肤出现边缘不规则、不对称、色素不均匀的黑色损害,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人数最多的年龄区间:50-69岁),可见于人体各个部位。

虽然罕见,但死亡率高!

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0.9/10万)与西方国家比较(22/10万)相对较低。不过,虽为“罕见病”,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患病总人数仍不可小觑。

中西方黑色素瘤分型存在较大差异——美国黑色素瘤91.2%是皮肤型,而中国黑色素瘤以肢端型(41.8%)和黏膜型(22.6%)居多,常见的原发部位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发于黏膜,如直肠、肛门、外阴、眼、口鼻咽部位的黑色素瘤占20%-30%。其中,足底恶性黑色素瘤相较于其他部位,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高,可能与足底负重大、摩擦及刺激高有关。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类较多,包括浅表扩散性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雀斑样痣型黑色素瘤、结节性黑色素瘤(NM)和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LM)等。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分泌、遗传、皮肤慢性损伤相关。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早期临床特征不明显,转移率较高,发病早期即存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发病后易丧失手术机会,且术后极易复发,国内每年黑色素瘤患者病死率超过3.5%,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5 年生存率仅为15%~20%。

另外,据《中国黑色素瘤患者行为现状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超八成患者因对疾病认知不足而错失治疗良机。


恶性黑色素瘤和痣到底有啥区别?

痣和黑色素瘤都是皮肤上的黑素细胞形成的,两者之间确实有关系。

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皮肤黑色素细胞的良性增殖性病变。


痣是如何形成的?

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的黑素母细胞,它们从神经嵴迁移到表皮,在到达目标组织的过程中,开始表达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最终作为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在真皮-表皮交界处停留。

在正常的皮肤中,黑色素细胞都是散在分布的,当黑素细胞聚集成团块状或者增殖,就会形成黑色素细胞痣(简称黑痣),外观可呈扁平、突起、疣状、颗粒状等,颜色可能为棕色、黑色或蓝色。

黑痣分为先天性黑色素痣和获得性黑色素细胞痣。先天性痣出生时即有,通常面积较大,随身体发育呈比例增大。后天性痣多在出生后第2~6年时长出,至20岁时,身体绝大部分黑痣即已显现,平均每个人会有15~20颗痣。


痣的恶变率到底有多高?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小痣或中等痣的恶变率<1%,巨痣的恶变率<5%(约3%)。色素痣恶变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色素痣周围无原因的发红、发炎, 或痣的颜色突然加深;

原边界清楚的痣边缘变得模糊不清, 或一边清、一边不清, 颜色一边深、一边浅;

痣在短期内突然变大;

表面由光滑变粗糙, 出现糜烂、渗液、出血等改变;

痣周围突然出现数个小的黑点, 即出现卫星状样痣;

 痣一般是无自觉不适的, 若突然出现异常感觉, 如瘙痒、压痛等。

因此,难以完全预防。


早期识别是关键

早期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白皮书》显示,约1/3的黑色素瘤患者在患病前没有听过黑色素瘤,超过半数患者听说过黑色素瘤但不了解;仅16%的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关注基因检测并知道其必要性,三成的患者没听说过基因检测而可能错过精准靶向治疗。

高危人群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是提高黑色素瘤疗效的关键。那么高危人群有哪些呢?

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2版)推荐的黑色素瘤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严重的日光晒伤史,皮肤癌病史,肢端皮肤有色素痣、慢性炎症,及其不恰当的处理,如盐腌、切割、针挑、绳勒等人群。

对于这部分人群,首先要定期自查,必要时到专科医院就诊,不要自行随意处理。

诊断手段有哪些?

视诊是早期诊断的最简便手段。原发病变、受累部位和区域淋巴结的视诊和触诊是黑色素瘤初步诊断的常用手段。

皮肤镜为皮肤成像技术,在皮肤相关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恶性黑色素瘤的特征多见于溃疡或不规则色素球,颜色多为褐色、黑色。皮肤镜表现颜色越多,侵袭性及恶性程度也越大。原位黑色素瘤主要颜色为浅褐色,侵袭性黑色素瘤浸润深度较大,可出现明显蓝色、红色、灰色。

一旦皮肤镜检查疑似黑色素瘤,应尽快进行活检以确诊。


治疗决策要精准,基因检测必须做

一旦不幸确诊黑色素瘤,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早期的患者,主要依靠手术治疗;对于晚期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患者,化疗和放疗是首选,但是敏感性差,有效率仅为10%-15%左右。

不过,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的发展,黑色素瘤患者的药物治疗也逐渐由传统的放化疗方案转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案。

2022年《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推荐所有的患者治疗前都应该做基因检测。

那么,到底需要检测哪些基因?

各类指南推荐基因检测主要包括BRAF、NRAS、KIT、BRAF、NRAS、KIT、NTRK1/2/3、ALK、ROS1以及PD-L1的表达检测等。针对BRAF V600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包含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和维莫非尼等多款靶向药物已经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

除此之外,细胞因子疗法,疫苗接种,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以及寄生虫疗法等,均在探索中。


参考文献:

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质控专家委员会.中国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9):908-912.DOI:10.3760/cma.j.cn112152-20220707-00479.

2.左熠玮,谭军.黑色素痣的激光治疗进展[J].中国医疗美容,2021,11(08):25-29.

3.李玲芝,石磊,朱小霞,杨枫,许素玲.2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1):39-43.

4.方翠华,潘茂华,周隆参,覃宇城,黄亚铭,马佳,陈熙,杨照青.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3,44(05):175-179.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cancer/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