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请回答,2023生物医药产业会好吗?

2022年,华尔街只有不到二十多家生物技术公司进行IPO定价,比前一年的总数下降了79%,映射出了该行业财务的困窘。“开源节流”似乎也成为了各家“保命”的决胜法宝,截至2022年底,裁员的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已超过100家。

项目交易引发了一些乐观情绪,例如上个月,武田以40亿美元预付款,外加两笔1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买下Nimbus Therapeutics免疫疾病药物TYK2抑制剂NDI-034858。

但是,医药行业在2023年仍面临挑战。随着经济学家对经济衰退发出警告,未来12个月可能更像是去年的重演,而不是牛市的回归。

不管怎样,迈过了2022年的Biotech,需要准备各自新一轮的答卷。以下是行业需要重点考虑的五方面问题。


01

IPO市场能否重新繁荣?

在硅谷银行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业务的总经理Jonathan Norris看来,过去几年间,长期上市公司以及最近几年的IPOs,带给公开市场市值很大侵蚀。

现阶段,想必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无异于生物技术行业是否会重现2020、2021年的繁荣?早在2021年,就有1035家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创造了上市记录;借着公共市场的浪潮,医疗保健公司在403次IPO中筹集到了破纪录的563.6亿美元。

但根据BioPharma Dive数据,2022年只有22家在美上市。这都是经济放缓造成的,由于已经上市的公司难以保住其价值,但临床和监管压力并没有减少,挫折与宏观经济力量相结合,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

一些人认为,回到前几年较为温和的IPO步伐,将有助于该行业——现在,充斥着过多的“烧钱”公司。药企是否选择在华尔街登陆二级市场,取决于市场表现以及投资者对未来风险的偏好。BMO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师在上个月的一份报告中预计,IPO数量最终会随之而来。

由于缺乏简单的IPO途径,新入场的生物技术公司可能会认为,直接变现的BD更具有吸引力。

去年,16家生物技术公司以总价至少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年轻的生物技术公司也更加青睐于这种快速回血的方式,Two Sigma Ventures的合伙人Dusan Perovic预计,交易速度将在2023年“加快”。

Perovic还认为,有很多迹象表明,2023年环境比2022年健康得多,许多大型制药公司正在积极寻找并与许多初创公司讨论交易和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


02

技术平台公司还是好资产?

生物技术平台公司致力于将基础技术应用于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中,是近年来投资者最看好的产业,比如Moderna就颇受投资者青睐。

但随着去年的市场低迷持续,一些投资者似乎有其专注的目标,已经不太愿意接受生物技术平台公司及其庞大、资源需求旺盛的药物管线。

Norris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认为,几年前,流动资金十分充裕,针对临床前就有希望的研究及管线,投资者也会对其未来抱有积极态度。但现在,投资者要选择投资者和管理团队中最好的一个,为风险把关。

一些专注于生物技术平台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如主权财富基金Mubadala Capital表示,他们仍然持乐观态度,并会在决定投资生物技术之前,做更多的尽职调查,以降低投资风险。

这些前提皆是,目标公司必须有能创造临床阶段药物的能力。Mubadala美国风险投资负责人Alaa Halawa对此表示,当投资任何一家平台公司时,它只有敏捷和强大的平台为基石,才能来创建覆盖宽度广而扎实的管线。


03

私募的步伐会继续放缓吗?

有分析师认为,伴随IPO需求的枯竭和投资者投资态度趋于谨慎,等待上市的公司可能会转向私募融资。然而,这并不是一条足够稳妥的路径,私募资金也有自己的风险。

根据硅谷银行的一份报告,2022年对生物制药公司的风险投资有所下降,与2021年相比,大部分下降发生在肿瘤学和神经病学。此外,Norris说,交易量的下降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尽管如此,去年的投资数量和总价值仍高于2020年的数字,这表明投资存在一定的弹性。

理论上,在2020、2021年就已进行A轮融资的公司,需要在2023年进行B轮融资。但2022年底的一小轮A轮融资表明,在尝试新一轮私募融资之前,生物技术公司仍在努力筹集资金。

如果回顾上述公司在峰值时的潜在估值,就会发现大多数都很难证明其合理性。但由于一些在前两三年就筹集资金的初创公司,达到了里程碑日期,因此预计2023年下半年,投资者将有机会衡量,接下来的是机会还是挑战。

Perovic有更进一步的看法。他认为,重要的不是仅仅是这些初创公司的技术前瞻性,而更多要关注临床诉求。

Norris则表示,有一些公司的现金流充沛,能延续到2024年,但这部分公司占的比例相当小。而且,这些“幸运儿”在2023年的第二季度或者第三季度也必须考虑如何筹集资金。


04

裁员重组浪潮将延续?

大到MNC,小至Startup,面对市场的下行,开源节流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据Fierce Biotech统计,2022年共有119个生物医药公司宣布裁员。其中,有许多以前备受瞩目或得到大量支持的公司,包括Faze Medicines、Rubius Therapeutics和Vesalius Therapeutics。

不幸的是,“裁员热潮”将蔓延到2023年。

1月初,针对罕见肿瘤抗体药物开发的Y-mAbs,在收到FDA拒绝批准Omblastys(omburtamab)的打击后,对外披露“战略重组”计划。

Y-mAbs预计裁减35%的员工。得益于最新的计划,Y-mAbs在2023年的运营费用最高节省1.2亿美元,下调幅度达28%,全年总现金消耗也将降至5000万至5500万美元。

此外,Y-mAbs还提高了仅有的一款获批产品Danyelza(naxitamab)商业化优先级,同时把希望押注在“高度差异化的”用于肿瘤诊断的新型SADA平台的开发上,以期其成为长期潜在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Y-mAbs肯定不是今年唯一一个进行战略重组的Biotech。经济学家对2023年市场行情担忧,他们仍然认为会出现全球经济衰退。分析师对此建议道,生物技术公司应在今年年初就收紧钱包。

目前,已经有六家美股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开源节流”宣布裁员,其中包括CRISPR坚定的Editas Medicine,该公司已裁员20%。

现金的“限流”为投资界也蒙上一层阴翳。BMO分析师在12月的报告内称,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要削减运营费用,并专注于药物产品差异化,以寻求独有的市场份额。Halawa也同意这种看法,并表示,如果投资公司标的为开发早期的药物,建议将成本削减25%,特别是现金流仅能维持一年的初创公司。


05

美国“集采”扼杀创新?

《降低通胀法案》(IRA)由美国拜登政府去年8月签署,对美国医疗体系的影响,除了允许Medicare针对Part B和Part D的部分药物直接进行药价谈判外,还减少了Medicare Part D中患者的自费金额。

该法案旨在以多种方式降低处方药的价格,赋予Medicare对某些缺乏竞争药物价格的进行谈判权力,同时约束那些Medicare名单内提高产品价格快于通货膨胀率的制药商。

这将主要影响大型制药公司,但制药商高管表示,这可能会对新入场的投资者产生“寒蝉效应”,特别是小分子药物制造商。尽管如此,一些早期投资者仍看好某些类型的小分子药物,例如共价药物。

以现在的局势来看,还不能确定哪些药物将受到IRA的影响,判断IRA在未来几年的走向为时尚早。Andreessen Horowitz的普通合伙人Vineeta Agarwala说:“我很难相信小分子创新已经死了。”

但对于小型制药商来说,收入减少造成的威胁,可能会促使其与大型制药公司达成更多BD交易。

毕竟“血厚”的大型制药公司现金充裕,需要补足的就是专利问题。Halawa补充道,如果再过五年,将有大批的MNC依傍的重磅产品专利到期。届时,大型制药公司需要拿出新的产品。

除此之外,IRA的激励措施可能会影响初创公司计划及其药物开发。Halawa说:“IRA将积极推动投资者和初创公司向更前沿的技术路径方向考虑,成为一流的公司。”一些投资者接受采访时表示,IRA已经在推动一些公司调整计划,例如尽早关注更大的适应症,或者几种药物开发管线并行。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bioindustry/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