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best in class”(同类第一),中国创新药用了约10年时间。
2022年12月14日,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百济神州(688235.SH)以一组全方位胜出的数据宣布,其自主研发的BTK(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取得优效性结果。
此次泽布替尼所挑战的伊布替尼,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BTK抑制剂,由强生、Pharmacyclics合作开发,主要适应症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约占白血病新发病例的25%,这也是全球BTK竞争格局中最关键的适应症领域。
近日,百济神州总裁、首席运营官兼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博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公司BTK项目立项,目标是做出一款靶点抑制更专一、活性更强的BTK抑制剂。尽管头对头研究风险高、难度大,且需要持续投入,但要和全球实力强劲的大药进行比较,证明泽布替尼是一款更好的药物,进行头对头研究是最好的选择。
泽布替尼的成功“攻擂”,反映了中国创新药在实现“量的提升”同时,向“质的跨越”奋进。《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2021—2025)》报告显示,在2020年,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跻身“第二梯队”前列,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贡献率跃至约14%,全球排名第二。
在强有力的监管推动和引导下,我国从“制药大国”加速迈向“制药强国”。
头对头试验挑战
作为ASH年会备受瞩目的环节之一,汇聚血液学领域最新前沿研究的“最新突破摘要”(Late-Breaking Abstracts,以下简称“LBA”)在2022年迎来了泽布替尼的汇报。
据百济神州披露,此次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的头对头研究为ALPINE试验,是一项随机、全球3期临床试验研究,旨在评估两者用于治疗既往经治的复发或难治性(R/R)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效果。
上述ALPINE试验最终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取得了优效性结果,表现出更具优势的心脏功能相关的安全性特征。这些数据在ASH年会上通过LBA的口头报告进行展示,同时刊载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公告显示,泽布替尼是一款由百济神州科学家自主研发的BTK小分子抑制剂,目前正在全球进行广泛的临床试验项目,作为单药和与其他疗法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
吴晓滨表示,泽布替尼的设计旨在最大化BTK靶点占有率、最小化脱靶效应,通过更高的选择性,减少第一代BTK抑制剂由于脱靶效应带来的相关毒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获益。
“2014年,泽布替尼进入临床阶段后,我们陆续看到一些非常积极的数据,证明它对靶点的抑制持久,且耐受性非常好,这两点在临床中也转化为更好的疗效数据。因此,我们对泽布替尼的潜力有了更充分的信心,基于全球临床数据的支持,我们相信这款药有潜力成为一款全球性大药。为了充分证明它的治疗优势,挖掘国际化的潜力,我们在2017年、2018年先后启动两项全球性3期的头对头研究。”吴晓滨说。
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性、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走国际化路线,更需要从一开始确立正确的战略方向。产品疗效过硬是其一,坚定、持续的投入与战略定力亦不可或缺。
在泽布替尼立项早期,百济神州从药物研发阶段开始便为其在全球上市制定研发计划。2014年启动临床试验之初,公司选择在澳大利亚进行,截至目前,泽布替尼已在全球开展35项临床试验,覆盖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为更有力地支持产品的全球开发,公司构建一支超过2600人的内部临床开发与医学事务团队,包括上述ALPINE试验在内,目前公司正在或已开展的超过110项临床试验中,超过60%为国际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ALPINE试验的优效性结果,使得泽布替尼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头对头对比第一代BTK抑制剂,取得PFS和客观缓解率(ORR)优效性的BTK抑制剂。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强有力地证实了泽布替尼‘同类最优’的治疗优势。”吴晓滨说。
“出海”争夺市场
事实上,泽布替尼“里程碑式的突破”还包括其于2019年11月在美国获批上市,实现中国抗癌创新药“出海”的“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泽布替尼已在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包括美国、中国、欧盟、英国、加拿大等。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泽布替尼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项药政申报正在审评中。其中,美国FDA已受理泽布替尼的CLL/SLL新适应症上市申请,FDA目标决议日期是2023年1月。2022年前三季度,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约3.89亿美元,美国市场的销售额约占70%。
吴晓滨表示,在商业化布局方面,截至2022年三季度,百济神州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支超过3400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团队,覆盖中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该团队基本上为当地人才,既拥有全球化视野,又对当地市场非常熟悉,能快速进入到业务当中。以美国为例,公司拥有一支近300人的团队,基本覆盖美国血液科的重点医生及临床中心。
事实上,包括百济神州在内,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势头从2020年开始不断升温,2022年热度依旧。
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2019年~2021年,中国药企License Out(对外许可)交易数量累计达100项,交易金额累计超过240亿美元。截至2022年12月17日,2022年中国创新药/新技术License Out总交易金额达到历史最高,为174.2亿美元,较2021年的141.86亿美元增长22.8%,交易数量较2021年增加6项至48项。从项目类型上看,创新药项目占比最高,达71.4%。
不过,中国创新药“出海”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22年上半年,信达生物(1801.HK)、和黄医药(0013.HK)、君实生物(688180.SH)旗下创新药的上市申请先后遭到FDA驳回。
东北证券发布研报指出,递交申请的新药是否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设计试验是否对北美人群和北美医疗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相关临床试验是否从开始到结束全阶段与FDA积极沟通,以及是否针对同一适应症与已上市药物进行头对头试验等,都将成为创新药“出海”需要考虑的因素。
新药研发贡献提升
“出海”征途难免遭遇波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在过去10年取得了量与质的提升。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27日,2022年在国内获批上市的16款1类新药中,有12款为国产。
吴晓滨表示,10年前,我国患者尚未能用到具有本土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当时几乎所有的原研药均以全球最高价格进口。随着2015年药政改革的启动,医药创新迎来高潮。目前,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贡献率跃至第二,正在为全球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多项因素的助推下,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国内创新药企的发展也已渐入佳境,与跨国制药企业同台竞技、并驾齐驱,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研究、数据相继登上国际制药界的舞台。”吴晓滨说。
中国创新医药行业经历了黄金十年,正在开启第二个新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投入极大热情催化发展后,创新药靶点同质化、研发扎堆内卷等现象同时存在。2022年,关于医药生物行业如何“过冬”的讨论从未间断过。这一年,投资者变得愈加谨慎,创新药企融资难度增加;上市公司市值缩水,新股频繁破发。
对于资本“寒冬”,吴晓滨表示,创新药是一条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赛道,结合国内外政策出台、宏观环境变化等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创新药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新药研发与全球的差距也正逐步缩小。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强的研发布局、商业化实力、全球化视野的创新药企将能更好地迎接机遇,应对挑战。
“2022年对于众多企业而言是不容易的一年,产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近段时间以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整个生物制药行业慢慢有一些回暖的迹象。作为企业,我们希望这一趋势能够继续,为产业注入更多的发展信心。”吴晓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