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如果用英文读起来,像是“2020再来”(2020 too)。
这个谐音梗很不好玩。
然而,2022终究是要过去了。2022,再(也不)见!
大家经历了什么不知道,小编是见证了历史。
1月2日:新年立一个flag: 西安春节前解封!
结果,在经历了1个月的封城之后,西安在1月24日宣布:全域为低风险!开始有序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西安确实在春节前解封了。严格的防疫政策,可以控制疫情,但是,随着病毒的传染力越来越大,封控的代价越来越大。对此,2022年我们见证了11个月。
1月3日:新年的第二个Flag: 金华等地不会因为核酸阳性的火龙果而出现疫情。结果,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金华等地确实没有因为有人购买消费了核酸阳性的火龙果而出现疫情,因为核酸阳性,不等于病毒还有传染能力。2022年,我们见证了水果核酸阳性的最大风险:销售者会因传播疫情而被拘。
(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解除防控措施之后,相关的行为将不再构成犯罪。)
1月6日,美国单日确诊过100万,但是美国选择“躺平”。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来解释为什么,现在应该秒懂了。我们见证了日增感染超过千万的局面。
1月16日,北京出现奥毒疫情,超强传染力,但国外数据显示,死亡风险比感染德尔塔株减少91%。虽然变温和了,但奥密克戎绝对不是“疫苗”,他的杀伤力还是病毒级别的,正如张文宏所说,奥密克戎在有的情况下还是会“咬”人的。所以,没有打过疫苗的,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还是需要打疫苗以提高免疫保护,不能撞运气。
1月17日,奥密克戎来了,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还在路上,更糟糕的是,奥密克戎来了一年了,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还在路上,只能用之前的疫苗来扛一扛,可是很多人接种最后一针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年。
2月3日,对虎年的疫情进行展望,认为在3月之后,全球的疫情会大大缓解,希望疫情在虎年能出现“蛇尾”。全球的疫情似乎确实缓解了,看看世界杯的观众席就知道了,但是如果看国内的疫情,这个展望被打脸了。不过,虎年还有几个星期,还是可以希望这波疫情能快速收尾。(2022年底,新冠感染“乙类乙管”,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不是某种“蛇尾”?)
2月9日,“两周后单日新增可能破万,香港何去何从?”。如果日增破万,香港再想靠“严防死守”清零,是很困难的。如果要做到清零才能与内地通关,也是遥遥无期。(2023年,内地也“躺平”了,与香港的清关就容易了。)
2月18日,“香港疫情告急!老年人中疫苗接种率太低,恐成感染死亡重灾区”。预见到了未来,但是非常不开心。随后,我们见证了,香港95%去世的新冠感染者,都是60岁或以上人士;超6成没有接种疫苗。
3月12日,“上海疫情突变,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达92%,需要恐慌吗?”2022年,我们见证了对无症状的恐惧,现在,大家都盼着是无症状感染者。
4月2日,疫情中的最大危机:5600万老人与500万癌症病人未打疫苗。但这个危机,在半年多之后,并没有太多好转。
4月4日,解释了“7万无症状感染者,到底需不需要治疗?”4月10日,解释了“
抗原检测出现“中队长”,需要慌吗?”2022年,我们见证了对“中队长”的恐慌,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朋友圈晒“两条杠”。
4月25日,上海94%新冠病亡者没打疫苗!问了一个关键问题:在疫情前“裸奔”的高危人群,如何解决燃眉之急?答案是有了,但是燃眉之急在6个月之后,还是没有解决。当时至少预见到,新冠疫情已经折腾两年多了,每个人都在期望疫情结束,但不幸的是,抗疫将是一场持久战!
4月27日,劈了两个谣:“每盒2300元的进口美国新冠口服药要榨干中国医保?mRNA疫苗有1291种副作用?” 造谣者才是疫情的带路党,但不管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造谣,他们可能坚定地认为不需要药物和疫苗,我们也可以毫无伤亡地走出疫情。2022年底,我们见证了辉瑞抗病毒药物5万元的黑市价。
5月13日,“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奥密克戎?”复旦大学的一个数学模型推测,即便是按照上海3月初采取的“全域静态管理”等严格的管控措施,(注:不是4月、5月的更严格的措施),疫情持续 6 个月之后,将出现 1.122 亿例有症状感染者,510 万住院者, 270 万 ICU 患者和 155 万人死亡病例,死亡率达到1.1人/每千人。也就是说,每100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死于新冠感染(或死亡时有新冠感染)。有人把这个估测直接解读为“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奥密克戎?”。
如果按50%无症状感染的比例估算,全国会有2.2亿感染者;如果按90%无症状的比例推算,全国会有11亿感染者。不能说这个感染规模的预测有错误,但是,在防疫政策于12月初改变之后,国家卫健委的会议中提到,我国新冠感染人数超2.48亿。可以认为在开放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感染规模就达到了之前6个月所能达到的规模。
按照复旦大学的数学模型,现在应该有155万新冠死亡了,很显然,这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该模型过高预计了ICU感染者的比例:“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41.3% 会成为非重症住院患者,28.2% 需要进入ICU。” 当然,目前对于新冠死亡的定义已经改变了,不再跟美国等国家接轨。我们已经见证了2亿人(甚至更多)的感染规模,但我们可能无法有一个正式公布的数据,来评判复旦大学模型的预测是否准确。
还有一个预测,“在放松管控后,中国内地出现的死亡人数是15.3万”。但是,这可能只是最理想的状况,实际情况是,在中国最需要疫苗保护的老年人群中,疫苗接种率并不理想。当时的数据时,中国有5000万60岁以上者没有完成全程接种,这是疫情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即便完成了全程接种,由于疫苗的效果还有保鲜期,如果没有及时补种加强针,免疫保护还是不力。
5月28日,指出户外和入室消杀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在2022年底,有人依然相信上海3、4月无症状比较多,是因为消杀比较彻底。
6月18日,奥密克戎感染者后遗症有200多种?真实世界数据出来了。
7月17日,核酸检测医护患热射病,体感温度达64℃,防护服还能穿吗?
8月18日,要不是第九版《诊疗指南》修改了核酸检测标准,上海会多出24万复阳者。
9月4日,成都,这个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因疫情实施“原则居家”,多久才会回归正常?预测:可望在7-10天内控制疫情。9月15日,成都迎来全面解封。“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由于全球疫情的常态化,由于病毒的传染力增加,某一地方的“静态管理”,并不可持久。”
“预防传染病,避免人群聚集是阻断传染的最佳措施。但是,因为核酸检测的要求,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人挤人测核酸的现象,反而给病毒带来了传染的机会。如果已经实施“静态管理”,是否可以减少核酸检测的频度和密度?是否可以配合已经批准的居家抗原检测,更有效地控制疫情?”
10月31日,拥有二十万员工的头部企业发生疫情,有人徒步逃离,因为怕后遗症吗?不知道逃离工厂的那些人,回到家乡是否能躲过疫情?
11月12日,何时、如何结束新冠危机?112国专家给出6方面应对共识。
12月19日,核酸不再“应检尽检”,每日新增阳性数不再准确,我们如何判断疫情的发展?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公告:宣布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但仍由疾控中心发布)
12月25日,65岁以上阳性患者肺炎率达45%,奥密克戎毒性为什么没有那么“温和”?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一是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二是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其实在本号的文章中,使用新冠感染很久了;在9月4日的文章中也预见,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由于新冠病毒的杀伤力降低,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新冠肺炎”,防疫方式应该会从目前的“甲级”回归为“乙级”。
2022年终究是过去了,幸好,无论是阳过还是阳康,我们都还活着。我们见证了太多,只想活着,不想见证王重阳。
2022,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