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展望:中国如何影响全球生物制药行业》摘译

今年8月,麦肯锡首次发布《2028展望:中国如何影响全球生物制药行业》。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对该报告进行了编译,期望对我国有关部门和业内企业有所帮助。

报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涵盖九大因素的指标体系,围绕指标体系设定持续发展、发展迟缓、变革性发展三种发展情景预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轨迹。报告认为,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制造和临床开发。考虑到多重因素,到2028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最有可能沿着持续发展情景路径发展,为全球生物制药生态系统作出更大贡献,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多的创新产品,给全世界的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2015年以来,在监管改革、资本助力以及不断完善的创新环境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在全球生物制药生态系统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生物制药在中国正接近一个拐点,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不再是“在中国为中国服务”的行业,而是成为了一个可能对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本文探讨了中国到2028年将对全球生物制药生态系统产生何种影响。


一、研究方法

本文既有定量资料来源,也有定性资料来源。采用数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资料主要来自BioCentury BCIQ、Capital IQ、GBI Research、Pharmaprojects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定性资料主要来自专家访谈或问卷调查,课题组对50位高管人员(多数就职于生物制药公司,一半来自中国,一半来自西方国家)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 同时还征求了部分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资者的意见。

我们根据定量资料和定性反馈,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了中国生物制药发展的评估表,从九个层面对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进行评估(见表1)。这九个层面大致又可被归类为三大领域:促进因素、产业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得益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已逐步接轨许多国际标准(见图1)。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生物制药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快速发展。

下文解释了中国在促进因素、产业链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大最重要领域的地位概况:

(一)促进因素

中国和中国本土生物技术公司努力通过完善和遵循监管政策、追赶全球融资水平、开展跨境合作和交易等方式,增强了行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1、监管改革和整合

自2015年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使其监管体系更符合全球标准。例如,将药物评估中心(CDE)的审查员人数增加了四倍多——从约150人增加到700余人,从而减少待批准药物的积压。2021年,CDE发布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和临床价值的指南。中国还于2017年加入了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并积极推动实施ICH指南。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近乎实施该计划下的全部二级指南。

2、融资水平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发展受益于大量资本的流入。BCIQ的调查数据显示,该行业的风险投资金额从2015 - 2017年的40亿美元增至2018 - 2020年的120亿美元,从而为IPO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2年初,在2015年以来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方面,中国仅落后于美国。为了扩大资本来源,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两家甚至三家交易所上市。然而这一势头也已有所回落。自2018年以来上市的许多生物科技公司的股价低于或接近IPO估值,在股市下跌和生物科技估值过高的情况下,融资窗口已经缩小。

3、跨境交易

根据医疗数据提供商GBI的数据,在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中国与欧美生物制药公司达成了46项外部许可协议和160项内部许可协议。外部授权交易围绕两种主要模式:与领先的跨国生物制药公司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模式),以及与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划算、更易获得的医疗服务的医药平台相捆绑(医药平台模式)。合作伙伴模式的一个例子是,2021年美国Seagen公司以2亿美元的价格预先获得了RemeGen的HER2靶向抗体偶联(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disitamab vedotin)在亚洲以外的权利(见图2)。医药平台模式的一个例子是,印度尼亚公司(Etana Biotechnologies Indonesia)与几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建立商业伙伴关系,将其产品销往东南亚。

(二)产业链能力

通过鼓励研究、临床开发和制造,中国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公司开发药物和市场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1、研究与发现

中国在创新性基础研究和药物发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具有全球意义的突破性贡献依然有限。根据《自然》杂志发布的2021年自然指数,世界前100名的生命科学研究所中,中国有8所。这个数字远远落后于美国的51所和欧洲的28所,但非常接近英国和德国的顶尖学院的数量(分别为9所和7所)——这两个欧洲国家在该指数中出现的次数最多。

在论文发表方面,2015年至2020年,中国高校学者生物医学论文作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在此期间,论文产量达到14%的复合年增长率(见图3)。不过,相比于全球同行,中国的论文著述者在《细胞》、《自然》和《科学》等领先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较少。此外,他们在“核心”研究,也即是构成科学突破的研究中的占比依然较低。

2、临床开发

过去五年中,中国临床开发中的创新资产金额增加了两倍(见图4)。虽然中国的生物制药公司仍然主要专注于持续发展,鲜有一流创新,但不乏有些公司专注于独特的领域,以使自己脱颖而出。例如,Impact Therapeutics 正在开发能够用于晚期前列腺癌一线维持性治疗的药物西纳帕尼(senaparib),该药物有别于当前普遍应用的两种PARP6药物:奥拉帕尼(olaparib)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另一项源自中国且已实现成果转化的研究是百济神州研发的抑制剂zanubrutinib。zanubrutinib在Brunkinsa品牌名下出售,成为突破性罕见病治疗药物,并于2019年11月迅速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用于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方面的批准。归功于和西安杨森开展的合作,联想生物科技的细胞疗法正在欧洲和美国的监管体系的审批之中。

从整体上看,临床开发仍然是中国本土生物制药公司相对落后的领域。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实现最大化的市场准入,中国的生物制药公司必须拥有更多应对全球监管的经验。例如,信达生物制药的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和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surufatinib)由于缺乏多地区临床试验而被 FDA 拒绝。在多地区临床试验中,美国患者群体更具代表性,且更符合美国当前的医护标准。

3、制造能力

中国已被证明是一个高质量、有成本竞争力的小分子、制造中心,能够制造活性药物成分和仿制药,并不断获得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的批准。

4、评估机构(EMEA)

中国的合同研发制造组织(CDMO)也正在将其服务扩展到生物制品领域,甚至中国的本土生物技术公司也开始开发自身生物制品独立制造和供应的能力。中国顶尖的CDMO和生物技术公司目前约占世界单克隆抗体(mAb)制造能力的7%。许多CDMO正在提高其制造能力,使其与全球领先企业相媲美(见“中国不断扩大在合同研发制造领域的地位”)。


(三)创新能力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加速发展,尽管许多开发和药物研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依然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1、可负担的创新

这部分资产的第一波——利用新分子提供一流药物的低成本替代品,作为“me-too, me-better”战略的一部分——已经在中国进入成果转化阶段,且逐渐引起全球市场的关注。2021年,中国本土企业被批准的新药申请首次超过跨国公司(见图5)。

在国内市场之外,世界各地的患者是否能够获得“me-too”仿制药物品和“me-better”药物,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FDA最近拒绝了一些只提供中国临床数据的药物,挑战显而易见。

2、突破创新

历史上,大多数中国本土生物制药公司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专注研制一小部分无风险的药物作用机理(MoAs),但这种情况正在开始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正在研发一流的作用机理,其中一些已经进入了更高级的临床开发阶段。

3、促进技术

2021年,几家中国公司研发了使用双特异性抗体或ADC平台的药物。Harbour BioMed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利用其专有平台开发了一种针对CLDN18.2x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并将其授权给AstraZeneca。还有些年轻的平台公司将自己定位于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信使 RNA 等领域。

此外,诸如insilica Medicine和XtalPi等本地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AIDD)公司正日益成长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作为投资者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它们的关注中就能明显发现这一点。在2021年有关AIDD公司的20轮最大的IPO前融资中,有7轮涉及大中华地区的公司。AIDD正在吸引可观的资金,但这一生物制药领域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和其他地方的同行一样,中国的AIDD公司仍然需要发展与药物研发专业知识整合的能力,确保临床有效性,并把取得的进步应用到其他药征和作用机理中。


三、中国生物制药未来几年的关键发展因素

以下四个因素将决定中国在未来五到十年对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影响(表2)。

(一)融入全球监管和卫生系统

在中国寻求将其创新疗法应用于全球患者的过程中,整合,毋庸置疑是生物制药公司必须迈出的一步。

在适应海外监管体系和制度方面,中国生物制药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就是需要提供满足现有阈值的临床数据。西方监管机构通常要求患者群体能够反映出在西方地区的人口结构,而这一要求就限制了只在中国试验的药物价值。中国生物制药公司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数据和严谨性。中国生物技术的临床实践和试验数据必须完全满足FDA和EMEA对数据披露和数据安全的要求,并考虑关于特定适应症的不断发展的护理标准。

(二)本地化准入环境的演变

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必须运作的第一个市场是中国市场本身。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一家国内公司的创新产品在中国获得批准是不够的——药物还必须能够为患者所获得。

新药市场化可以通过这三种主要途径。首先,对某种药物的需求可能非常高,以至于患者愿意自掏腰包。第二,药物可以由商业健康保险计划来负担。第三,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把药物添加到国家报销药物清单(NRDL)中。中国现在每年都会更新该清单,这是好消息,但对创新的奖励还不足以保证本土生物技术公司增加研发投资。这也就抵消了扩大国家报销药物清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上游创新能力

中国在完善生命科学机构和相关学术人才储备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要想在生物制药研究领域与世界领先国家持平,还有诸多工作要做。在科学突破的速度和规模方面,中国依然面临障碍;此外,中国还缺乏成熟的生态系统机制将研究和知识产权的成果转移到生物制药应用中来。

(四)企业组织的适应能力

中国本土生物制药公司若想成功踏足全球,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并在自己想要的任何地方开展运营,就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运营模式,容纳多样化的工作模式,并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


四、三张增长情景:持续发展、发展迟缓、变革性发展

我们预见未来生物制药的发展会呈现三种情景:持续发展的情景,发展迟缓的情景和变革性发展的情景。在三种情景中,我们认为“持续发展的情景”是最有可能的,后两种情景是针对2028年做的更为极端的预判。

(一)持续发展的情景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融入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的进程将继续保持目前的强劲步伐。但是,不同指标表现不一,制造产业链竞争能力将快速提升,而其他方面尤其是创新能力将相对迟缓。这种情景下,中国药物发现、开发和制造将被进一步整合到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中。

(二)发展迟缓的情景

在过去的一年里,发展迟缓的情景可能性有所增加。如果地缘政治关系恶化到关键推动因素(尤其是监管整合)倒退的程度,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此情况下,中国进入全球主要生物制药市场的机会将更加有限。FDA或EMEA可能会不再承认基于中国的试验数据,这样一来,其他国家可能同样决定不承认基于中国的试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风投资金会枯竭,跨国公司会大幅缩减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全产业链市场被限制在狭窄的服务范围内,例如API的提供。

(三)变革性发展场景

我们所预设的最乐观的情景,就是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生物制药生态系统,中国本土生物制药公司成长为全球跨国公司。但鉴于地缘政治的趋势和限制,变革性发展发生的机率较小,考虑到其带来的更广阔的创新和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地获得可负担的药物,所以这一设想值得稍加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成长为高质量、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创新中心,满足包括细胞和基因疗法在内的全球治疗领域和治疗方式的需求。在一些领域,如合同研究组织(CRO)或合同开发和制造组织(CDMO)等方面,中国将发挥全球领导作用,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和优化工艺培育更有活力的生物技术集群。随着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地位的提高,与全球同行建立伙伴关系将成为寻常之事,中国本土企业也将更多地收购国外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report/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