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会前夕取消审核,时隔一年后,老字号企业天津同仁堂创业板IPO宣告终止。
近日,深交所发布关于终止对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同仁”)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审核的决定,原因系公司和保荐机构主动要求撤回注册申请文件。
去年营收10.86亿
资料显示,津同仁成立于1981年,前身为天津市第四中药厂,1989年更名天津同仁堂。津同仁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液、口服溶液剂、橡胶膏剂、散剂等8种剂型,涉及治疗领域包括泌尿系统中的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等。津同仁主要产品为肾炎康复片、血府逐瘀胶囊和脉管复康片,其他产品包括脑血栓片、养血生发胶囊、冠心苏合胶囊、冠脉通片、精制狗皮膏、丹七片、白癜风胶囊等。
2020年、2021年、2022年,津同仁营收分别为8.18亿元、10.12亿元、10.86亿元;净利分别为1.97亿元、2.34亿元、2.48亿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1.57亿元、1.86亿元、2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82.15%、82.98%和 82.89%。
津同仁主要收入和毛利主要来源于肾炎康复片、血府逐瘀胶囊和脉管复康片。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述产品的合计销售收入分别为71084.10万元、89031.01万元和 94866.96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6.85%、88.00%和 87.35%,合计毛利分别为 61501.76 万元、76919.72万元和 81137.17万元,占各期毛利总额的比重分别为 91.56%、91.64%和90.34%。
IPO发行前,津同仁实际控制人为张彦森和高桂琴夫妇,二人控制该公司59.00%股份。其中,张彦森直接持有该公司41%的股权,高桂琴和张彦森通过润福森间接持有该公司18%股权,合计持有该公司59%股权。此外,丽珠集团持股40%,张彦明持股1%。
推广费用占比高,去年半年开了1000多场学术会议
在此前的问询函中,监管层曾针对津同仁的销售费用等提出了多项问题,包括销售人员购买发票或获取虚开发票的情形,是否存在税务风险;销售费用内部控制制度、费用报销等规定,如何通过内部控制保证销售费用的规范性和真实性、是否存在商业贿赂;市场推广费高企的原因等。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津同仁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01亿元、5.15亿元、5.64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为49.03%、50.86%和51.95%。津同仁销售费用主要包含市场推广费、职工薪酬、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运输装卸费等,其中市场推广费用占据大头。报告期内,津同仁市场推广费用分别对应为3.64亿元、4.85亿元、5.38亿元,占销售费用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0.77%、94.23%、95.29%,占当期总营收比例为44.5%、47.92%、49.54%。
对于公司市场推广费增幅较大的原因,津同仁表示,主要系随着公司营业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加大产品推广力度所致。公司通过市场推广活动传递公司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体推广活动包括学术推广、渠道建设、咨询及信息收集等。
同时,在问询函中,津同仁公布了2019年至2021年、2022年1-6月的学术会议推广情况。2021年,津同仁召开了2385场次的小型学术会和454场次的区域学术会,共计2839场次,假设津同仁全年无休,平均每天需要开7.78场会议;2022年上半年,召开了1287场会议,场均费用7.6万元,总计9785.23万元,平均每天需要开7.11场会议。
此外,津同仁还面临着诉讼风险,2021年8月6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津同仁作为被告之一,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出诉讼,诉讼案由为“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据悉,国内中药市场有3个同仁堂,包括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和南京同仁堂。2006年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中,天津同仁堂取得字号“天津同仁堂”、北京同仁堂取得字号“同仁堂”。对于津同仁的商标侵权纠纷,深交所重点关注并问询,要求说明发行人与北京同仁堂就涉及“同仁堂”相关商号、商标的所有权、使用权是否存在异议、纠纷或使用协议,发行人为避免商号、商标混同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等。
回顾津同仁的IPO之路,其2021年6月创业板IPO获受理,完成3轮问询及回复后,原定2022年8月31日进行上会审议,但随后取消;2023年6月,津同仁提交了一版招股书(上会稿),更新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财务数据等信息;但2023年9月7日,津同仁主动撤单,IPO也就此止步。津同仁原计划募资7.22亿元,用于重点品种中成药生产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营销网络扩建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