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林道诺奖得主会议的诺奖得主中,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位,其他诺奖得主们多结伴坐着,只有他,一直独来独往。
阴差阳错,遇见分子生物学
威廉 · 凯林生于纽约,中学毕业时就入选了一项全美性的数学和计算科技奖项。凭借奖项,他本可进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数学和计算机。然而,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的父亲利用「进 MIT 就不付学费」的说法,「说服」了儿子入读自己的母校。凯林因此放弃了数学和计算机领域,转行进入医学院做分子生物学家。
从计算机科学走向生物学,以中国目前流行专业鄙视链来看,这个美国人几乎做了个一步步把自己推入绝路的选择。然而,正是这份经历,让凯林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他从一种以血管母细胞瘤为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 综合征)入手,致力研究肿瘤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后来,凯林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凭借「细胞如何感知和响应氧气的变化」的相关研究,获得了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威廉 · 凯林是一位以坦诚和坚持原则著称的科学家,早在 2017 年,他就获得了拉斯克奖。在获得诺贝尔奖前,凯林曾在 Nature 上撰文批评:
「因为过于注重影响力,今天的论文似乎已经从验证具体结论转向了尽可能做出广泛的断言。他以自己十几年前获得拉斯克奖的论文为例,指出如果将论文放到今天,很可能会被认是 『古怪的、初步的、无法发表的 』。」
年轻人要有好的科研品味
除了严肃和坚持原则之外,这位诺奖得主也从不吝啬鼓励。在一场促进青年科学家与诺奖得主交流的午餐会上,凯林一上来就严肃地宣布「不回答私人问题」。然而,他是唯一一位把奖牌带在身边的得主。吃完午餐,他便把奖牌拿出来给年轻人看,在场的科学家甚至可以随意抓着他的奖牌拍照。
对于年轻人,威廉 · 凯林认为有个好的导师关系至关重要。
「好的导师能帮助你培养好的科研品味、科研动机,养成很优秀的试验能力, 从而更好的解释你的试验结果。好的导师也会让你所学的课程,让你的思考更具有逻辑。」 凯林说。
而关于科研,凯林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科研就是挑战教条,并尝试以试验去检验看似正确的是真的正确的。如果试验进行得很好,操作技术过关,也做了所有该做的对照,那么,得到的试验结果不论是什么样的,都不必致歉,不必伤心,那都是真相。」
试验结果就是试验结果,这一点对于刚开始进行科研的年轻人尤为重要。
研究成果应用在新疗法,这种精神上的成就比得诺奖更有意义
1992 年,威廉 · 凯林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但直达到 1994 年左右,凯林才第一次见到林道疾病病人。
「老实说,在那之前,我对于这种疾病的认识都还留在教科书层面上。」 凯林说道,「在肿瘤领域,我们研发有效新疗法,首先要选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把研究工作做好,不断地积累知识,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研发有效新疗法的机会。目前我们的研究可以刺激血细胞的生成,用于治疗贫血,日后我们还会应用在治疗癌症方面,比如肾癌。」
看到研究成果能真正地救治病人,这种精神上的成就感比获诺奖这类物质上的更有意义。
虽然预测未来是困难的,但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威廉 · 凯林常常用「未知数 X」形容未来,他认为人们可能凭着兴趣,进入不同的领域,发现一些有用的、有意思的,甚至是重要的发现。
在一次关于未来的访谈中,凯林是这样说的:
「在这个黄金时代,我们有强大的技术工具,比如用于发现疾病基因变异的技术,可以按需求进行基因序列改变的 CRISPR 技术,这些都侧重在遗传学。遗传学在构建因果联系方面很强大,但在解释生物学机制方面是很差的。所以这就需要把生物化学技术给找回来,来对生物学机制进行解释。生物化学与遗传学技术,都是特别的强力的研究工具,两者结合,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