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女科学家弗朗索瓦丝仅用两周就破译了这种令人闻之色变的HIV“绝症”

“我们不是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我们做研究,是为了造福全人类!”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博士

1985年时,一名25岁艾滋病患者预计只能再活两年。如今,随着鸡尾酒疗法的问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几乎能与健康人相当。就在今年,全球第三位艾滋病“治愈”者也得到了确认,艾滋病已经从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致命疾病,变成了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

自1981年首个艾滋病病例进入人们的视线以来,短短40多年的时间内,艾滋病治疗领域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与HIV病毒被迅速发现有相当大的关系。而谈及HIV病毒的发现,则一定要提到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博士。她在35岁时做出的科学突破,是人类抗击艾滋病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今天是她76岁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结合公开资料带大家一同了解HIV病毒的发现历程,致敬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博士


热衷于科学研究的姑娘

弗朗索瓦丝于1947年7月30日在巴黎出生。从小她就对科学很感兴趣,在度假的时候,最小的昆虫也能吸引她几个小时的注意力。因为家里也不富裕,读完高中之后,她没有去读医学院,而是选择了自然科学。19岁时,她在巴黎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对科学的热爱让她在上课之余,还到世界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当志愿者,帮助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白血病之间的联系。

逆转录病毒是一种传染性病原体,它能够欺骗细胞,让细胞帮助复制自己的基因,从而产生很多病毒拷贝,再去感染其它健康的细胞。弗朗索瓦丝对实验室的工作非常着迷,以至于整天逃课,泡在实验室做研究,只在考试的时候才回到课堂。

然而当时的社会对女性从事科学研究仍然抱有偏见,在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时,弗朗索瓦丝曾经向当时巴斯德研究所的所长请教,是否有可能以后回到巴斯德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得到的回答却是“女性在科学研究方面不行,你还是赶快考虑转行吧。”

弗朗索瓦丝回顾道,这是激励她前行的一个因素,她说:“我想证明给男性看,我们能够在科学研究上有所作为。”在巴斯德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弗朗索瓦丝加入了巴斯德研究所吕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博士的实验室,继续研究逆转录病毒和癌症之间的联系。这些经验让她拥有理想的专业知识来研究导致艾滋病的逆转录病毒。


改变抗击艾滋病轨迹的突破性发现

1982年的秋天,法国首例艾滋病患者被发现,医生们怀疑可能是一种病毒造成了这种疾病,于是来到巴斯德研究所寻求帮助,弗朗索瓦丝也因为这个机会成为合作团队的主要成员。

那么哪种病毒是这一疾病的罪魁祸首?弗朗索瓦丝知道,艾滋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受到了影响,而当时已知的逆转录病毒HTLV-1就能够感染T淋巴细胞。而且,科学文献显示,猫在受到一种被称为猫白血病病毒的逆转录病毒感染之后,会因为免疫缺陷而死亡。多方面的线索显示,一种逆转录病毒可能是艾滋病的致病原因。正好弗朗索瓦丝所在的实验室在检测逆转录病毒方面具有专长,于是研究团队决定在患者样本中寻找逆转录病毒的痕迹。

在1983年1月,研究小组收到了第一个从法国艾滋病患者体内获取的淋巴结样本。他们在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并且观察逆转录酶的活性。因为逆转录病毒能够使用逆转录酶将病毒RNA转换成DNA,促进病毒的繁殖。如果发现了逆转录酶的活性就意味着逆转录病毒的存在。

短短两周之后,研究团队在培养的细胞中观察到了逆转录酶的活性。然而,令他们担忧的是,随着逆转录酶活性的增加,淋巴细胞开始大量死亡。“我们一度以为我们把病毒弄丢了,”弗朗索瓦丝回顾道,“因为随着淋巴细胞的死亡,逆转录酶的活性也消失了。”

为了保存培养皿中的病毒,团队成员跑到街对面的血库,从血库里的健康血样中获取淋巴细胞加到培养皿里。随着新鲜淋巴细胞的注入,他们再次观察到了T细胞死亡与逆转录酶活性的同时出现。研究人员终于确定,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导致了艾滋病。

同时,研究团队中的Charlie Dauguet博士肩负着使用电子显微镜,从培养的细胞中找出逆转录病毒颗粒的重任。1983年2月4日下午5点45分,他喊道:“我看到了!找到它了!”

▲HIV病毒的电镜照片(图片来源:参考资料[5])

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一病毒与当时已知的唯一人类逆转录病毒HTLV-1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与HTLV-1并不相同,是一种全新的逆转录病毒。

如果这种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原因,那么它们应该会特异性感染CD4阳性T细胞。而进一步实验也验证了这一假设,这种新病毒不但主要在CD4阳性T细胞中繁殖,还会杀死这些T细胞。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种新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罪魁祸首”。

在收到患者淋巴结样本短短4个月之后,弗朗索瓦丝和蒙塔尼耶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他们将这一新发现的病毒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HIV病毒。这时,弗朗索瓦丝只有35岁。


仅有科学发现是不够的

论文发布在《科学》杂志上之后,许多生命垂危的艾滋病患者来到巴斯德研究所,求弗朗索瓦丝给他们带来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知道科学需要时间才能开发出治疗方法,它不能一蹴而就。然而,亲眼目睹患者的惨状,知道他们对我们抱有这么大的期望,让我非常难过。”弗朗索瓦丝回顾道。

与患者的频繁接触不但让弗朗索瓦丝坚定了致力于HIV病毒研究的决心,也让她成为艾滋病患者团体的重要倡导者。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弗朗索瓦丝的足迹踏遍非洲和东南亚,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方倡导针对艾滋病和HIV病毒的研究和公共卫生教育,帮助建立发现和治疗艾滋病的医疗中心。

一线经历艾滋病大流行带来的精神压力,曾经一度让她陷入抑郁,然而她很快又回到抗击艾滋病的战斗中。

“和很多人一样,我的生命中也有低谷,也有怀疑是否应该继续的时刻。然后我去非洲或东南亚与受到HIV困扰的人们见面,我就忘记了自己的情绪。我对自己说,别只想着自己,继续干吧。”她回顾道。


抗击艾滋病历史上的里程碑

HIV病毒的发现是人类抗击艾滋病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基于这一发现,巴斯德研究所团队开发出了检测HIV病毒的测试,促进了早期艾滋病患者的诊断和对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

HIV病毒的发现也打开了抗病毒药物开发的大门,基于对HIV病毒复制特征的理解,在1985年,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能够抑制HIV病毒复制的化合物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为治疗艾滋病带来了希望。

2008年,弗朗索瓦丝和蒙塔尼耶博士因为在发现HIV病毒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arald zur Hausen博士因为发现导致宫颈癌的HPV病毒也同时获奖)。在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时,弗朗索瓦丝正在柬埔寨帮助当地的患者和研究人员。“我们不是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我们做研究,是为了造福全人类!”她说,这也是弗朗索瓦丝职业生涯的写照。

对于艾滋病的防治,弗朗索瓦丝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针对HIV病毒和艾滋病的科学研究与转化研究成果的工作齐头并进,带来了造福患者的抗病毒疗法。但想要开发有效的疫苗或者功能性治愈疗法,离不开科学家们对HIV病毒进行更持久和深入的基础研究。

今年,正好是HIV病毒发现的第40个年头,多种有效的抗病毒疗法已经问世,不但改善了患者的健康,也阻断了HIV病毒的传播。抗病毒疗法作为暴露前预防治疗(PrEP),在预防HIV感染方面达到超过95%的有效性。2022年年底,长效注射型抗病毒疗法获FDA批准上市,只需半年注射一次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而弗朗索瓦丝所期待的艾滋病疫苗和功能性治愈疗法也已进入了早期临床试验阶段,期待这些疗法后续有更多的好消息传来。

最后,让我们再次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送上最诚挚的生日祝福,感谢她为人类健康作出的卓越贡献。相信艾滋病研究将继续取得进一步的重要成果,人类最终会战胜这一疾病!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talent/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