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有巨人吗?这种古老的巨人族,人均身高有4米?

世界上真有巨人吗?

从大航海时代早期的麦哲伦,到后期的达尔文,都有详实记载——美洲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这片号称“风之地”的高原,就是巨人族曾经的家乡。

△图很美,而且不是P的

01

环球首航奇遇记

1520年3月底,正是北半球春暖花开的时节,远航中的麦哲伦船队却饥寒交迫,爆发了内乱。

前一年9月,船队从西班牙出发,要去完成伟大的“首次环球航行”,以证明地球是圆的。然而当他们斜穿大西洋,来到南美洲东岸,沿着海岸一路向南,却没能找到通往太平洋的航道,还碰上了凛冽的雨雪: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饥寒交迫的船员们看不到希望,起来造反要求停航。麦哲伦船长斩杀了带头叛乱者,才勉强稳住局势,但航行还是不得不暂停——只能等熬过冬天再说,船队必须靠岸休整。

随后,船队停靠在今天阿根廷南部的一个平静港湾,后来麦哲伦把它命名为“圣胡利安港”。

就在停靠处的海岸上,船员们遇到了一位“两人高”的巨人!

△欧洲老版画,描绘麦哲伦船队和巴塔贡人接触

△1898年火地岛幸存的巴塔贡人一家三口

在刺骨的寒风中,巨人却近乎赤裸,脸部涂成红色,眼睛周围涂成黄色,两颊还画着心形图案。也许因为欧洲人太“矮小”、构不成威胁,他看到陌生人后并不恐慌,反而在“唱歌跳舞”。

随后在船员邀请下,巨人好奇地登船,会见了麦哲伦船长。船队的《航海日志》详细记录了这次会面:“巨人实在太高了,船员中最高的,头也只到他的腰部。他不但身材魁梧,而且比例匀称,来见船长前披上了一件羊驼皮斗篷,缝制得非常精良,还穿着同样的羊驼皮靴子。我们给他照镜子,他吓得往后一跳,就带倒了三四个船员。”

麦哲伦将巨人称为“巴塔贡”,这是本西班牙小说里“巨型野人”的名字。后来美洲最南端(南纬40°~56°)一带,也因此被命名为“巴塔哥尼亚”,意为“巨人之地”。

△18世纪绘画《与巴塔贡巨人交易》,画中巴塔贡人仍然高大,但只比欧洲人高出两头,不像之前有“两人高”了


02

不畏狂风,最耐严寒

巴塔哥尼亚地区纬度较高(与我国东北相当),大部分是高原草地和荒漠,海拔在1000米左右。因海拔显著高于东北,总体气候也更为寒凉——即使盛夏,平均气温也只有15℃。这里还是地球上风最大的地方之一,最高风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这速度和11级大风差不多)

△巴塔哥尼亚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树木稀少,终年大风不断,号称“风之地”

如此极端的气候,也让麦哲伦船队吃尽了苦头。他们在巴塔哥尼亚休整了5个月,直到8月底才终于等来南半球的春天。

近半年的停泊期间,船队经常和“巴塔贡”巨人接触,发现他们主要以渔猎为生,也驯养羊驼,采食植物根茎。打猎常用弓箭,他们会在头上绑一根棉绳来挂箭。箭头都是石制,弓弦很粗,是羊驼肠子做的。“巴塔贡”们声音洪亮如牛鸣,喜欢唱歌跳舞,跃起时,舞步能踩出近10厘米深的脚印。

△巴塔贡人用弓箭狩猎

△巴塔哥尼亚的羊驼

除了体型骇人,巨人的抗寒能力也令船员十分震惊。他们每个部落约20人,四处迁徙,不盖房子,夜晚就睡在兽皮和木棍搭成的小帐篷里。住过的船员都被冻得够呛,但巴塔贡人却丝毫不觉寒冷,他们安睡时鼾声震天,比狂风暴雪更让船员们失眠。巴塔贡人还喜欢光着身子捕鱼,在冬天的冰水里一泡就是好几个小时!

△巴塔贡人过着四处迁徙的游猎生活,夜晚睡在树枝和兽皮搭成的临时棚屋里

△两个巴塔贡女孩


03

巨人到底有多高?

从麦哲伦船队开始,“巴塔贡巨人”之名响彻欧洲,引得众多探险队纷纷前往。他们都证实当地有巨人,但带回的数据一个比一个离谱:

1579年,有英国船队报告巴塔贡人身高为“七英尺半”(约2.3米);1590年,一个从巴西冒险归来的水手又声称,看到了体长3.3米的尸身;其他探险家的记录,更是从1.98米到4.6米不等……

这些早期的记录者,多为牧师或水手,虽说他们的报告不够“科学”,却也让巴塔哥尼亚更加出名。直到发现巨人三百年后的1834年,生物学家达尔文也亲自到访,才给出了较有信服力的数字:“著名的巴塔贡巨人热情接待了我们,羊驼披风、飘逸的长发和匀称的身材,都让他们看起来比实际更高。我估计其身高约为六英尺(1.83米),有些人还要更高,他们肯定是我见过最高的人类种族。”

按照达尔文的说法,巴塔贡人的样貌打扮显高,可能是早期记录过于夸张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还有一个因素不应忽视:那就是当时的欧洲人,个子比今天要矮得多。1860年的西班牙人,平均身高为1.62米。而16、17世纪的欧洲人,可能更矮。当他们面对很可能高达2米的巴塔贡猎人,产生“两人高”的震撼感受也属人之常情。

如今我们知道,营养是影响人身高的重要因素,对人类族群演化而言更是如此。

欧洲人的身高,其实主要是在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由于营养(尤其是蛋白质摄入)充足,才开始迅速增长。

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也在35年内就增加了7厘米,到2019年已成为东亚最高。


04

谁是最高巨人族?

《博物》杂志在2020年10月刊曾介绍了东非的尼罗人:他们肤色黝黑、身形瘦高,自1869年被西方“发现”以来,也一直被视作世界最高的族群。那么,尼罗人和巴塔贡人,到底谁更高呢?

很不凑巧,巴塔贡人在19世纪末已近乎灭族,两者在时空上没产生交集。

20世纪中期,有人类学家调查了巴塔哥尼亚残存的原住民后裔,几个部落的平均身高都在1.8米上下(最高的1.85米)。而尼罗人中的丁卡族,在1963年曾做过统计,成年平均身高1.83米。如果仅看同期数据,似乎难分伯仲。不过尼罗人身材多为“细长条”,而巴塔贡人则粗壮魁梧,所以同样身高下,还是巴塔贡人看上去更像巨人。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史上最高球员马努特·波尔(身高2.31米),族裔为非洲丁卡族尼罗人。图为他与身高1.60米的队友合影

△20世纪初老照片,右侧为秘鲁原住民。南美高原山地的狩猎部族,血统都与巴塔贡人类似,身材常出奇高大

然而在遭遇殖民者后,两支“巨人族”都变得越来越矮。1995年,尼罗人(丁卡族)平均身高降至1.76米;同期的巴塔贡人,也下降到1.75米左右。

时至今日,若以国家来算,最高的可能是荷兰人——2020年国民平均身高1.76米(其中男性1.82米,女性1.70米)。而在19世纪,荷兰全民平均身高仅为1.58米。


05

逐猎一万年

现代学者推算,早期猎物丰富的时代,巴塔贡人平均身高应该在两米左右,较高者达到2.3米并不稀奇。

当初不少探险家都曾感叹,巴塔贡小孩几乎就是吃肉长大的。不过放到更久远的历史尺度上看,巴塔贡人也不是自古以来就这么高大,他们是在抵达巴塔哥尼亚以后,才越长越高。

基因研究表明,包括巴塔贡人在内的所有美洲原住民,都拥有高比例的东亚血统。大约2.3万~1.4万年前,有支古东北亚人穿过白令海峡(当时为陆桥)来到北美洲。他们一路向南,其中一个分支,在1.2万~9千年前抵达了美洲大陆南端,成为巴塔贡人的祖先。

巴塔哥尼亚高原天寒地冻,无法耕种,巴塔贡先民几乎吃不到谷物。但这里草原广袤,有成群的羊驼、野鹿和美洲鸵,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巴塔贡人狩猎“简单粗暴”:猎手们成群出动,对兽群展开围追堵截,创造机会近距离射杀;对受伤猎物则穷追不舍,直到它们力尽倒毙。

△手拿弓箭的巴塔贡

这种“狼群式”狩猎,让目击的欧洲人惊叹不已,也理解了为啥巴塔贡人这么高大:不仅因为蛋白质和运动量充足,而且腿短跑不快的恐怕早饿死了。当年麦哲伦船队曾绑架了两名巨人,想回去献给西班牙国王(结果在归途中亡故)。抓捕时,船员抱怨:他们跑起来比马还快(即便平时走路,船员也跑步都追不上);动作还极为敏捷,向其开枪居然一个都没打中。

△约9000年前的岩画,巴塔贡先民用投石索狩猎羊驼


06

巨人血脉今何在?

随着殖民者不断深入巴塔哥尼亚,巴塔贡人富足的狩猎生活结束了。继各路探险队搅扰杀掠之后,西班牙1645年在此正式设立殖民点,欧洲人开始涌入,将草原划作牧场,并带来马牛羊和各种瘟疫。巴塔贡人失去猎场,饱受饥荒和疾病折磨,变得越来越矮——达尔文看到的巴塔贡人,实际上已经远不如三百年前高大了。

不过西班牙殖民期间,欧洲人尚未大举移民巴塔哥尼亚南方。尤其那些纬度更高、也更寒冷的荒原和海岛,仍为原住民主导。

1816年,阿根廷独立,巴塔贡人却陷入了绝境。新生的阿根廷,由本地出生长大的欧洲移民掌控,他们将巴塔哥尼亚当作故土,而把原住民视为“抢掠和危害”家园的仇敌。

1878~1885年间,阿根廷政府军发起“征服荒漠”行动,攻入巴塔哥尼亚腹地,将领土直接扩张到最南端的火地岛。军队直接屠杀了约一千名原住民,超过1.5万人流离失所,剩余的巴塔贡人几乎全被卖为奴隶。

△与殖民者接触后,一些巴塔贡人学会了骑马和放牧,开始游牧为主。图为1840年绘制的巴塔贡人营地画作

△1886年照片:殖民者屠杀巴塔贡人,尸体躺在拆毁的棚屋前

此后一百余年,阿根廷都长期无视境内原住民,甚至否认其存在。直到2004年,官方才终于进行了民族统计:约有60万阿根廷人自认是原住民族裔,不到总人口的1.5%。至于原住民的语言文化,已基本消亡殆尽。然而基因检测发现,现代阿根廷人,仍有31%的血统来自巴塔贡人。

今天的巴塔哥尼亚地区,除大部分归属阿根廷外,还有一部分是智利领土。生活在智利的巴塔贡人,后来融入了来自安第斯山的原住民“马普切人”,由此造就了南美最高大尚武的战斗民族,直到今天依然在为自由而奋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science/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