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圣生物IPO突遭叫停:新冠核酸检测收入大增,营收占比近四成

沪深交易所对核酸企业的“从严审核”迎来了第一枪。

11月23日,上交所官网披露,鉴于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翌圣生物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翌圣生物也成了“从严审核”核酸检测企业上市后被取消的首家上市申请审议的公司。

作为新冠检测上游原料商,近年来,翌圣生物与新冠检测相关的业务增长迅速,针对本次上会前突然被取消审核的原因等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致电翌圣生物并向其发送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任何回复。

业绩持续性成疑

根据招股书显示,翌圣生物在业绩方面稳步提升,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翌圣生物的收入分别为9786.25万元、1.86亿元、3.22亿元和2.0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0.58万元、5296.89万元、1.01亿元、3214.55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751.84万元、5014.27万元、9260.95万元和2547.62万元。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翌圣生物的新冠相关收入贡献越来越大。2020年至2022年1-6月,翌圣生物与新冠相关业务的收入分别为4614.76万元、8174.13万元和7689.73万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4.77%、25.42%和38.28%。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翌圣生物部分生物试剂产品平均销售单价有所下降。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翌圣生物非新冠相关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 0.65元/rxn、0.49元/rxn、0.42元/rxn,新冠相关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0.58元/rxn、0.46元/rxn和0.14元/rxn。2022年下半年,翌圣生物与新冠相关的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翌圣生物新冠相关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仅为0.10元/rxn。

这也引发了监管对其业绩可持续性的担忧,上交所在问询过程中着重要求翌圣生物说明新冠相关业务是否可持续、公司是否存在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等问题。对此,翌圣生物也坦言,随着新冠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终端市场对新冠检测的需求量会不断减少,新冠检测原料市场竞争程度将日益加剧,公司新冠相关业务可能面临销量减少、利润空间缩小的风险。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核酸检测企业业绩快速增长对疫情依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疫情之后的商业模式,疫情结束后如何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首席科学家”并非正式员工

对于一家冲刺科创板的企业来说,翌圣生物的研发能力受到了监管的关注。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翌圣生物仅取得了14项发明专利和45项与生物试剂相关的软件著作权。对此,翌圣生物坦言,因公司成立时间较晚且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报告期内不仅收入及研发显著低于赛默飞、丹纳赫、伯乐、凯杰等国际先进企业,在技术积累方面更是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翌圣生物的“首席科学家”并非公司的正式职工,而是兼职。招股书显示,这位兼职的“首席科学家”滕以刚以技术顾问的身份,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翌圣生物1.57%的股权,在持股平台中的持股比例仅次于公司董事长黄卫华和董事、副总经理宋东亮。

针对滕以刚的身份,上交所进行了两次问询。翌圣生物表示,滕以刚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拥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在mRNA疫苗原料领域具备较为丰富的研发经验。2018年7月至今,翌圣生物聘请滕以刚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滕以刚担任技术顾问期间极大的促进了公司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及相关生物试剂产品种类和产量的增加,因此翌圣生物给予其“首席科学家”的荣誉头衔并由其代表公司对外参加mRNA疫苗原料方面相关研发产品的介绍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但因滕以刚与力鑫药业之间签署的劳动合同及项下的部分工作内容尚未履行完毕,故目前未入职翌圣生物,滕以刚通过技术顾问的方式为翌圣生物mRNA疫苗核心酶原料研发工作提供指导。“滕以刚与力鑫药业的合同期限为2017年9月至2023年12月31日,除此之外无其他协议约束,且滕以刚明确表示与力鑫药业无续签合同的意愿,并承诺将于2023年12月与力鑫药业合同到期后立即入职翌圣生物,与公司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翌圣生物表示。

除研发技术能力外,翌圣生物的估值也受到了监管的关注。

2021年5月,翌圣生物完成股改,在随后的半年时间内,翌圣生物完成了三次外部股权融资,其估值也从22.50亿元飞涨至72.55亿元。对此,上交所进行了问询,要求其说明2021年度公司历次外部股权融资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利益安排。

针对该问题,翌圣生物在回复材料中表示否认,“在2021年12月,由于更多同行业公司的成功上市使得生物试剂行业的估值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该轮增资为发行人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参考了诺唯赞(估值60亿元)与菲鹏生物(估值200亿)IPO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的基础上,并结合诺唯赞发行时最近一个月内的静态平均市盈率113.33,协商确定本次投资的投后估值为72.55 亿元。”翌圣生物表示。

但记者注意到,翌圣生物与其所列可比公司的营收规模相差甚远。2021年诺唯赞与菲鹏生物的营收分别为18.69亿元与23.32亿元,翌圣生物却仅为3.22亿元。


“从严审核”核酸检测企业上市

据《华夏时报》记者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包括菲鹏生物、康为世纪、达科为、至善生物、瑞博奥、翌圣生物等“核酸检测”相关企业进行IPO,其中康为世纪已于10月成功登陆科创板。

记者注意到,除翌圣生物的上市审核被取消外,菲鹏生物的创业板IPO似乎也遇到了“瓶颈”,其上市审核早在今年3月3日便已过会,并在3月14日提交注册申请,但到目前为止仍未获批。

“核酸检测企业技术含量低,收入来源单一且随着疫情变化具有不稳定性,有大量单一客户的应收款,经营存在较大风险。大部分这类企业没有其他产品的在研项目,而且整个行业存在一些受到市场和客户质疑的问题,需要向投资者充分披露,这些疑问在没有解决之前,难以满足信息披露要求,暂时不应上市。”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11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发布《上交所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深交所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均表示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重点关注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其中,上交所表示,依据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和审核标准,对企业发行上市申请进行了认真审核,重点关注了其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要求公司进行了风险揭示。

“外界的担心在于,一是核酸检测业务的可持续性;二是资本推动上市圈钱套牢公众投资者,这些担心需要高度重视。”邓之东表示,受益于疫情防控而获得业绩飞升,很多核酸企业达到了上市要求,具备了上市条件,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申请上市,核酸检测企业申请上市在情理之中,不必过度解读。

在邓之东看来,核酸检测企业在疫情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人才和管理经验,这些构成核酸企业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有能力在中高端设备和生物试剂耗材等方面投入研发,实现国产替代。此外,检测技术的市场应用也在逐步拓宽至疾病检测、肿瘤早筛、药物检测、出生检测、动植物和食品环境安全检测、司法鉴定等领域,从疾病检测向生命全过程和食安健康监测等扩展。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核酸检测企业盈利确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受政府防疫政策影响也较大,交易所对于核酸相关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与科创属性进行严格审核,这是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company/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