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创新的过去30年:肠道菌群、高蛋白、葡萄籽、人造肉......

提到“创新”一词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前沿科技。科技毕竟在过去三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更不用说人类两百万年的历史了。对于营养创新而言,三十年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里程碑。

过去30年间,营养领域发展迅速。回顾一下营养和保健领域过去 30 年中的顶尖创新或许有望为近年的营养研究、产品和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01

食品强化

食品强化并不是新颖的加工过程,自 1920 年代以来就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常见做法。但为什么这个过程仍进入了近年营养创新名单呢?答案很简单:食品强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比较新的过程。比如在 1970 年,全世界仅有 20% 的家庭食用碘盐,而这个比例在 2008 年就达到了 70%。

人体需要两种类型的营养素:巨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巨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些都是身体大量需要的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身体需要较少量的营养素。

维生素和矿物质协助很多重要的身体功能,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缺乏必要的份量。科学家们为停止大众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而开发出食品强化过程。食品强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无法摄入充足的微量营养素,科学家们便开发出在食品中添加微量营养素的方法。这在谷物和奶制品等主食中尤为普遍。


#02

微生物群研究

除了微量营养素,肠道微生物产品在近年也占据风口。关于微生物与疾病、代谢的新的研究不断塑造科学家对人体的理解,越来越多科学家将注意力专注在肠道的研究上。

具体而言就是微生物群——数以万亿居住在小肠和大肠内的微生物。微生物群在帮助身体代谢有毒的食物化合物、处理并生成微量营养素,以及分解复合碳水化合物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营养领域,微生物又发挥着什么作用呢。事实上,人体内数以万计的微生物菌群一直在发挥各自的作用。它们与人体的和谐共处,才使得人体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但这种平衡不是永久的,饮食习惯、用药、疾病都可能对这种平衡造成影响。反过来,通过饮食和摄入似乎也能够影响菌群的结构。正是如此,近些年大热的除了微生物与疾病的研究外,益生元、益生菌相关的产品也在层出不穷。


#03

追踪巨量和微量营养素的应用程序

如前文所属,对人体而言,巨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二者需要特定份量。这就是为什么营养标签会列出每日摄入量百分比 (DV)。但问题是,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人的营养需求也不尽相同。当然,除了摄取基本的营养水平之外,需要的营养摄入取决于个体的身体、运动量,以及量身制定的健康和保健目标。

各类健身、营养相关的APP是的巨量和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变得更加容易。无论是你的目标是增肌、减重,还是保持现有健康状态,这些应用程序都能帮助用户设定目标、追踪与营养有关的多项数据点,并识别能帮助用户达到目标的饮食方案。

这些应用程序通常配合监测心率的腕表一同使用,基于数字技术、可穿戴技术,营养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正在发生改变。


#04

非过敏原产品

食物过敏和敏感性较之前的认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引发了大量非过敏原产品的出现。不论乳糖不耐症,还是对麸质或树类坚果过敏,每年都有越来越多针对过敏群体的产品涌入市场。如婴儿奶粉领域低敏配方奶粉受各大厂商追捧;乳品领域,各大品牌也都推出了乳糖水解产品;在欧美地区,植物奶、无麸质烘焙原料也一直受到健身、过敏人士追捧。


#05

维生素 D 剂量

骨骼的健康与两种微量元素相关,即维生素 D 和钙质。维生素 D 有助于身体吸收钙质,但其作用远不止于此。骨骼的钙吸收血糖管理、血压、炎症、甲状腺激素、情绪障碍、神经及肌肉功能、细胞分化......维生素D与健康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在过去几十年中,科学家和营养学家都低估了人体维生素D的需求量。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议,成年人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应服用的维生素D的标准建议为每天600至800国际单位。取决于年龄的不同,建议摄入量存在较大区间,7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该补充更多,每天至少800国际单位,而年轻人每天至少需要600国际单位。

但确切的讲,这个数字一直是有争议的,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提高维生素D的摄入剂量,大约每天2 000-5000国际单位的摄入会更有益。

一时间,维生素 D 剂量也成为全民热潮。尽管人体中大部分维生素D都可以通过沐浴阳光而自行产生,但对于光过敏、骨质疏松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症群体而言,依然愿意额外补充维生素D 。


#06

广泛应用传统中药医学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越来越流行传统中药医学(或 TCM)。美国现在有超过6万名针灸师。中医在过去15年里发展迅猛。这种健康和保健疗法的替代架构注重保持身体平衡并包括多种方案,例如针灸、按摩和拔罐。

中药医学架构也包括饮食因素,中医食疗馆在多个城市走热。除了堂食,这些食疗馆会根据节气,定期安排科普讲座。从阴阳五行以及四季对人体的影响开始说起,解释夏天的气候特点,如何进行免疫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并且让用户做了一份问卷。这份问卷根据中医的理论所设计,有一百多道题,答完之后可以基本知道自己的体质,这样可以对症下药。


#07

升级改造葡萄籽

食品行业大量浪费食材已不是秘密。当然,人们一直在寻找减少浪费或再次利用废弃物的方法。

这个故事始于多酚,它是植物中存在的一类微量营养素。摄入多酚关联诸多健康益处——因此,人们自然想以最大程度摄入多酚。很多补充品中的多酚成分来源于海洋松树皮,但这是有限资源。科学家发现葡萄籽含有同等水平的多酚,其中还含有松树皮中所没有的其它多酚。这还不是最棒的部分。葡萄籽通常是食物废料,透过从这些种子中提取多酚而减少了食物浪费。

汤臣倍健、Swisse、健安喜、Thompson's、HealthyCare、宝康士、GO Healthy、纽乐等多个品牌都推出了葡萄籽产品,不仅如此,类似的产品也正在美妆、个护领域掀起风浪。


#08

更高的蛋白质摄入

大多数人,特别是健身爱好者非常熟悉食用高蛋白食物的益处。蛋白质有益大脑并有助于身体构建和修复肌肉组织。每日建议蛋白质摄入量通常介于每公斤体重 0.8 至 0.83 克蛋白质。

但是近期研究表明,每天摄入更多的蛋白质存在一些益处,特别是有意减重的人群。高蛋白饮食(即较之前的建议摄入量包含更多蛋白质的饮食)经证明有助于体重管理并促进精瘦肌肉的合成。

此前,韩国食品行业就刮起了一股“蛋白质热风”。此前,只有喜欢运动的人才会购买高蛋白质食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关注健康的人也开始对该类食品产生兴趣。民众的运动、健身需求的剧增,也给蛋白质食品市场带来一定刺激,进而推动高蛋白质零食的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化。据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统计,2018年蛋白质市场规模为813亿韩元(约合4.3亿元人民币),2021年扩大则到3364亿韩元。


#09

肉类替代品

大部分长期素食者都能证明,效仿肉类味道和口感的植物性肉类替代品在很久之前就已出现。但数年来,这些产品并不接近肉类,且营养也并不丰富。人造肉产品的出现则完全扭转了局面。

2013年,第一块人造肉在英国公开试吃,自此,人造肉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新兴的替代蛋白质和消费趋势大热。关于植物蛋白和细胞培养蛋白两种人造肉的消息在头条新闻中层出不穷。

以植物蛋白替代肉类的快餐产品,现在出现在Carl’s Junior、White Castle(怀特城堡)以及KFC(肯德基) 等餐厅的菜单上,吸引着肉食者和风险投资家。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以植物为主打的品牌家乐氏晨星农场(Kellogg’s MorningStar Farms)正在走向素食主义。该品牌每年出售9000万英镑的素食鸡块和早餐香肠。总的来说,到2023年,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市场预计将达到92亿美元。

推出Impossible Burger产品的植物蛋白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的使命宣言中表示,该公司相信用植物来制造肉类,这样就再也不需要伤害动物了。想法很宏伟,但并不那么容易实现。人类不再食用动物的目标不是一个人就能实现的。要实现这一目标,Impossible Foods需要其他公司的参与。而目前正在发生的是,许多公司正在推出他们自己的植物蛋白肉制品。竞争非常激烈,也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以色列公司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开发了一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养殖肉类技术。旨在通过经济高效的方式生产肉类的核心组成部分——脂肪和肌肉细胞。Future Meat Technologies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动物脂肪的公司。该公司开发了一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养殖肉类技术。旨在通过经济高效的方式生产肉类的核心组成部分——脂肪和肌肉细胞,其尖端的细胞农业技术是由获奖的生物学家和生物工程师开发,并且有世界知名的创新厨师在耶路撒冷独特的烹饪场景中实现。

无论是植物肉还是细胞培养肉,现在素食者、纯素食者和不食用红肉者都能在大部分超市中购买各种各样的肉类替代品。这些近期研发的营养丰富的产品含有较牛肉馅同等含量的蛋白质水平,却含有更少的脂肪和胆固醇。此外,味道和口感也比以前更接近真正的肉类。


#10

低升糖食品

在食用碳水化合物之后,人体血糖水平会上升。这其实并不是问题——毕竟碳水化合物是必需的营养素。事实证明,有些食物相比其它食物能让您的血糖上升得更高。这就引入了升糖指数的概念。升糖指数主要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导致血糖上升速度的方法,它也能为食物指定相应数值。

升糖指数(GI)介于 1 – 55 的食物界定为低升糖指数食物。介于 56 – 69 的食物界定为中升糖指数食物,高于 69 则界定为高升糖指数。一些人使用升糖指数作为标准来遵循,即所谓的 GI 饮食。这种饮食只专注于食物的 GI 值。针对人们对GI值的关注,一些考虑GI指数的低升糖食品问世,如近日云南本土品牌云耕物作,基于研发的低GI红糖,推出了红参红糖姜茶、雪梨红参红糖、甘蔗红糖、红糖姜茶等一系列产品。

此外,宠物食品也掀起了低GI 风潮,如纽顿的无谷低升糖T22猫粮、耐吉斯无谷低升糖系列等。

在我国,低GI食品已进入标准化。根据相关规定,只有通过“低GI食品认证”的产品,才可以在包装、标签、广告、宣传、说明书等使用“低GI食品认证标志”。据悉,该标准于2020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推出。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life/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