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细胞疗法再获突破:继红斑狼疮后,成功治愈第二种自身免疫疾病

去年,一名 41 岁的男子注意到自己的健康问题,最初他以为是病毒感染。但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几乎突然之间就行走困难、无法站立。进一步检查显示,他患上了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

这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肌肉疾病,如果诊断得太晚,或患者对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反应不足,可能会致命。该疾病是由于体内参与氨基酸合成的氨酰-tRNA 合成酶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所导致的,从而影响各种细胞的功能,累及肌肉、关节、皮肤和肺等部位。

不幸的是,所有用于抑制其免疫系统的传统疗法都没有对他发挥疗效。幸运的是,原本用于癌症治疗的 CAR-T 细胞疗法拯救了他,治疗后 6 个月,他就从自身免疫疾病中完全康复了。

近日,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风湿病学和免疫学系主任 Georg Schett 教授等人在《柳叶刀》期刊发表了题为:CD19-targeted CAR-T cells in refractory antisynthetase syndrome 的论文【1】,描述了这名患者的治疗情况。

▲图|Georg Schett 教授

研究团队使用 CAR-T 细胞疗法成功治疗了一位患有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的男性患者,在 CAR-T 细胞治疗后 6 个月,该患者从自身免疫疾病中完全康复了,而且无需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这是世界首个使用 CAR-T 细胞疗法成功治疗的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患者,也是继系统性红斑狼疮后,第二种被 CAR-T 治愈的自身免疫疾病。

这名患者,所有用于抑制其免疫系统的传统疗法都失败了。于是 Georg Schett 教授决定尝试使用 CAR-T 细胞疗法。此前他们曾使用 CAR-T 细胞疗法成功治疗了多名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CAR-T 细胞疗法,全称为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首先从患者血液中分离纯化 T 细胞,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让 T 细胞携带识别肿瘤细胞的肿瘤嵌合抗原受体(CAR),形成 CAR-T 细胞,讲这些 CAR-T 细胞扩增后再输回患者体内,从而高效杀伤肿瘤细胞。目前,FDA 已经批准了 6 款 CAR-T 细胞疗法上市,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类癌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抗 CD19 CAR-T 细胞,CD19 是 B 细胞表达的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CD19 参与 B 细胞增殖、分化、活化及抗体产生。该抗 CD19 CAR-T 细胞能够通过靶向 CD19 蛋白来清除产生抗体的 B 细胞,从而抑制该患者体内的抗合成酶抗体。

在接受 CAR-T 细胞治疗后,该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肌肉、肺部和关节的炎症几乎完全消失了,肌肉力量和耐力也恢复了。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在完全停止服用所有免疫抑制药物后,病情也没有再次发作。在 CAR-T 细胞治疗后 6 个月,该患者已经从自身免疫疾病中完全康复了。

这也是,Georg Schett 教授团队使用 CAR-T 细胞疗法成功治疗的第二种自身免疫疾病。此前,他们曾使用抗 CD19 CAR-T 细胞疗法成功治疗了多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2021 年 8 月 5 日,Georg Schett 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题为:CD19-Targeted CAR T Cells in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的论文【2】。

研究团队对一名患有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 20 岁女性患者进行了 CAR-T 细胞治疗,该疗法让她的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且没有明显副作用。

该患者是世界上首个接受 CAR-T 细胞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虽然只是一名患者,但这项试验结果显示,CAR-T 疗法反应迅速,患者症状迅速消退。

2022 年 9 月 15 日,Georg Schett 教授团队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Anti-CD19 CAR T 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告了 5 名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 名女性和 1 名男性,平均年龄 22 岁)经 CAR-T 细胞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在长达 17 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复发,并且均实现了无药物缓解。

总之,这些成功案例证实了通过 CAR-T 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行性。


论文链接:

1.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3)00023-5

2.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107725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2017-5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讯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互联网。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生物医药最新讯息,不代表生物之家网站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http://swzj.com/cell/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