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基因编辑让“定制婴儿”“超人类”不再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天方夜谭。委员会称,这些新技术,让科学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操纵基因。
3月8日,在伦敦举行的第三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日本生殖生物学家Katsuhiko Hayashi宣布,他成功将雄性小鼠的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卵子,使其与正常精子受精,最终培育出了7只幼鼠。
“纯就技术而言,即使只在10年内,它也有可能用在人类身上。”相关研究已提交《自然》申请发表,Katsuhiko Hayashi表示,他赞成将这项技术推向临床,如果它最终被证明可以“安全地”让同性生育。
但包括他本人在内,不少专家对这项技术能否被全社会接受表示疑虑。由于2018年第二届峰会“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投下的阴影延续至今,除了基因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伦理问题也是本届会议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可遗传基因编辑上。
01
将雄鼠皮肤细胞变成卵子
尽管还未经正式期刊发布,但Katsuhiko Hayashi的最新研究仍在本届峰会上赚足了眼球。
依靠一系列复杂的操作,Katsuhiko Hayashi教授将携带XY染色体的雄鼠皮肤细胞,转化成了母鼠 XX 版本的卵子。“这是全球第一个将哺乳动物雄性细胞改造成卵母细胞的案例。”Katsuhiko Hayashi教授说。
具体的,团队先取得了雄性小鼠的皮肤细胞,将其编程为干细胞样状态,以进一步产生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类型细胞的细胞。
随后,团队在培养物中培养这些细胞,直到其中一些自发地失去了Y染色体,并用另外细胞中“借”来新的X染色体取代,最终产生了具有2条相同X染色体的的iPS细胞。
“这其中最大的技巧就是X染色体的复制,”Katsuhiko Hayashi说,团队建立了一个系统来实现这一过程。在此前的实验中,他们对X 染色体进行了基因编辑,以便挑选出有两个X的干细胞。
紧接着,团队将全新的iPS细胞放入卵巢类器官中培养,使iPS细胞发育成了卵子,再让它们与正常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获得了约600个胚胎。植入代孕小鼠体内后,最终成功诞生了7只寿命正常、健康并拥有生育能力的小鼠。
目前,Katsuhiko Hayashi和团队已开始研究能否在人类细胞中复制这一过程,希望该技术能用于治疗不孕症,包括患有特纳综合症的女性——她们的X染色体完全或部分缺失。另一方面,该技术也可以提供给性少数群体。
“‘雄鼠卵子’品质欠佳,技术上也不够安全。”Katsuhiko Hayashi表示。试验中小鼠胚胎诞生的成功率只有约1%,而母鼠卵子正常受精的胚胎则通常为5%,但他预测,这些技术性问题约在10年内就能被克服,并用于人体。
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时间表过于乐观,相较把男性细胞改造成卵子,目前即便是女性细胞也尚未实现。“科学家已经创造出女性卵子的前体,但它们均在减数分裂前就停止发育。”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mander Clark教授称,克服一系列技术难关需要10到20年。
02
基因改造接连进入临床试验
除了Katsuhiko Hayashi教授的动物试验,遗传病、血液病、癌症、心脏病......峰会还分享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临床的重大突破。最引人注目的进展,包括针对两种常见的β血红蛋白病——β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病的疗法。
来自美国的Victoria Gray是全球首个接受CRISPR基因编辑治疗镰状细胞病的患者,她在会议上称,由于红细胞畸形,这种毁灭性的血液病让她的前半身在剧烈疼痛中度过,几乎失去了日常的活动能力,需定期前往医院接受输血和止痛治疗。
基于CRISPR -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产品CTX001改变了她的人生,研究人员体外改造了她的造血干细胞,靶向沉默致病基因,再将数十亿改造后的自体骨髓细胞回输到Victoria Gray体内,使她产生足量的正常血红蛋白。
镰状细胞病患者Victoria Gray在峰会上发言(图源:CNN)
相同的原理也可以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包括CTX001在内,该疾病领域目前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基因编辑治疗产品至少有6个,其中5个采用CRISPR技术。CTX001去年公布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44名接受治疗的β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中,有42人不再需要定期输血。
据悉,CTX001预计将在本月底向FDA提交批准文件,如获批准,它将是全球首个上市的CRISPR -Cas9基因编辑疗法。
与此同时,峰会还介绍了新的、更复杂的基因编辑技术,如“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其中华裔科学家刘如谦分享了精准医学基因组编辑的现状和机遇。
刘如谦被Nature评为“2017年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相比CRISPR -Cas9需要依赖DNA双链断裂,他相继开发的“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被誉为“CRISPR 2.0”,能在不断裂DNA双链的情况下,实现单个遗传字母互换,因此更加精准与安全。
去年7月,全球首个碱基编辑临床试验完成患者给药,通过修改相关基因,促进患者体内“坏胆固醇”的降解,用于“一劳永逸”预防心血管疾病。
同期,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定向修饰了健康供体T细胞的基因,为其添加了识别和攻击癌性细胞的方法,同时规避免疫排斥的影响,成功治疗了一名患有难治性白血病的青年。
“这些技术让人类在基因组序列中拥有了一些发言权,我们不再受制于DNA里的拼写错误。”刘如谦称,目前全球有50多项基因编辑相关研究正在进行。在基础研究中,由于CRISPR能系统地改变癌细胞中的每一个基因,科学家们可以调查哪些基因与癌症发生有关。
与此同时,CRISPR的影响甚至远超医学领域。进化生物学家正在使用这项技术研究人猿类祖先的大脑,植物生物学家对种子进行编辑,以生产出含有“新维生素”或具有抗病能力的作物,其中一些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进入超市。
CRISPR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法规的制定和伦理的讨论显得滞后,“鉴于这项技术只有 10年历史,已经是非凡的进步。”CRISPR系统开拓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oudna教授在峰会上表示,“但使用这样强大的技术,需要迎接对于责任的挑战。”
可及性是一方面因素,以CTX001为例,即便它最终获批,单个患者的治疗费用可能超过200万美元,学界担忧基因编辑疗法将成为“富人专属”。
更重要的是,CRISPR让“定制婴儿”“超人类”不再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天方夜谭。“这些新技术,让科学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操纵基因。”委员会在总结声明中称。
03
“胎儿编辑”阴云
如果说Katsuhiko Hayashi的“同性生育”只是游走在不同文化伦理间的模糊地带,且仍处于动物阶段,那关于“胚胎和生殖细胞编辑”的争论,则是如今全球学界无可回避的问题。
根据学界主流共识,基因编辑胎儿和生殖细胞仍是不可开启的潘多拉魔盒。相应的担忧包括安全性问题、“人造基因”流入人类基因库、“定制婴儿”兴起、以及富人更可能获得“优生”的机会等。
由于目前仍缺乏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国际法,主要依据各国法律以及伦理共识进行约束,大会指出,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缺乏足够强大的监管框架阻止“不道德”的基因编辑行为。
通过捆绑FDA等相应官方机构,在美国任何与胚胎编辑相关的疗法/药物都无法得到官方资助,也没有资格获批进入临床试验,但私有资金资助的相关研究活动则无法完全禁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耀进也参与了本届基因编辑大会,称在中国申请基因编辑研究要先向政府申请,随后会组织一系列讨论和伦理审查。但他同样表示,司法管辖权是有限的,法律法规只能控制某些部分,不能避免所有坏事的发生。
2021年,我国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将“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并植入人体”明确定义为犯罪。 今年2月27日,卫健委等四部门进一步印发《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但也有专家对胚胎编辑持相对开放态度,“当病人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时,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此时抽象地批评‘定制婴儿’,已经偏离了伦理讨论的轨道。”剑桥大学Anna Middleton教授称,她负责对接了一个由21人组成的英国公民陪审团。
就在峰会召开前几天,该公民陪审团发布了一份报告,敦促英国政府考虑修改法律,针对严重遗传病,允许科学家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组编辑。该陪审团由受遗传病影响的人组成,有些是死于遗传病孩子的父母,有些则是患者,如身患囊性纤维化、努南综合症等。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生物学家Shoukhrat Mitalipov一直在寻找基因编辑胚胎的安全方法,他在接受采访时称,“有上万个单基因突变,影响了全球数亿人,我们本可以解决。”另一些专家也表示,这可能会带来巨大获益,包括根除数以千计、困扰家族几代人的可怕遗传病。
他们认为,当下不应该“一票否决”胚胎编辑,而是要讨论如何安全、合规地进行此类研究。一个证明是,在本次峰会上,与会专家报告的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已让编辑人类胚胎和生殖细胞变得相对更安全。
尽管存在一些争论,峰会委员会在闭幕声明中依旧表示,“目前可遗传的人类基因组编辑仍是不可接受的。”
解释型新闻网“the conversation”发表评论称,修改基因以防止婴儿死亡,或许可以接受,但用来预防生命后期的疾病,则不可接受。其中的界限依旧模糊,哪些疾病适合作为胚胎编辑的目标,并未达成共识。
委员会强调,除非胚胎编辑至少符合合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标准,并且在负责任治理的严格监督体系下开发和测试。但目前这些条件还没有被满足。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人权律师Arellano则表示,“我们需要改变执法方式,(对基因编辑的监管)应被视为国际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