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年全球约有41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或其它慢性病。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非传染病约占全球总死亡数的70%。从定义来看,非传染病一般源自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结合,而非细菌、真菌或病毒传播所致。但近几年来,科学家意识到,人体内外的微生物群也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2023年1月18日,发表在《Nature》杂上的一项关于世界各地数千人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与微生物群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和肥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传染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20-1#Sec1
01
《Science》研究
我们通常认为,心脏病、癌症这些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因为遗传、环境、生活因素导致的,并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2020年1月,发表于《Science》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微生物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特殊的益生菌群可以被引入动物体内,从而导致肥胖!
该研究首先发现了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都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于是研究者通过粪便进行微生物移植,把那些因遗传、饮食肥胖的动物的粪便微生物,转移到无菌、瘦的动物体内。
结果发现微生物移植导致后者体重的显著增加,也就表明了肠道微生物是肥胖病因之一,同时也证实了肥胖具有传染性。
02
哈佛研究与2020《Nature》研究
2007年7月26日,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NEJM上发表了一项长达32年的对12067位有紧密社会联系的人的追踪调查研究,最终发现肥胖真的会传染,它会在家庭成员之间和朋友之间传播。研究显示,如果调查对象的朋友变胖,那么他本人变胖的几率增加57%。同时,朋友的性别也很关键:如果是同性别的好友变胖,那么自己变胖的风险更是会增至71%!
此外,2020年发布于《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肠道中的菌群与未患这些疾病的人截然不同。这篇论文还指出,健康人若接触到这些微生物,也可能会出现这些疾病的症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集了290人的唾液和粪便样本,分析其口腔和肠道中出现的细菌种类。这些受试者彼此之间都住得很近。结果显示,每个社区内部都出现了明显的细菌传播规律,并且对同住一屋的受试者而言,这种规律尤其明显。母亲与子女体内存在许多相同的微生物,但配偶之间的微生物群相似性最高。该团队甚至仅凭微生物群便可判断出哪些受试者是情侣或夫妻。
03
2023《Nature》研究
在2023年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万个粪便和唾液样本的DNA,从阿根廷的农村到中国的城市,再到欧洲和北美的人群。然后,研究人员在家庭成员、伴侣、室友和其他社会接触者的肠道和口腔中寻找微生物菌株的重叠。
研究结果表明母婴肠道微生物组传播在婴儿期相当可观且稳定(共享物种中相同菌株的约50%(菌株共享率)),并且在年龄较大时仍可检测到。相比之下,口腔微生物组的传播主要发生在水平方向上,并且通过同居的持续时间而增强。同居个体之间存在大量的菌株共享,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组的中位数菌株共享率为12%和32%,自同居以来对菌株共享的影响超过年龄或遗传学。细菌菌株共享比物种水平的概况更好地概括了宿主种群结构。最后,不同的分类群作为跨传播模式的有效传播者出现,并与与宿主外生存能力相关的不同预测细菌表型相关。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20-1#Sec1